潘惊石与那一群会呼吸的小动物
近日,由释印恒法师策划组织、主持的《艺海寻猷—雕塑艺术境界研讨》在泉州德化、惠安两地开展,来自福建、广东等地市从事玉石雕刻及陶瓷艺术的人员40余名在一起交流探讨,连紫华、邱启敬、潘惊石、王向荣、布楚老刘等老师先后为大家做了专题讲座。
◎
主讲人:潘惊石
地点:鼎立学术厅
潘惊石,原名潘林平,为了践行“石不惊人誓不休”这句座右铭,立志在石头行业闯出一番天地,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潘惊石”。
二十多年的坚定目标并持之以恒,现在,潘惊石是雕界屈指可数的印钮大师,但,不止于此,他的俏色写实作品同样惊人,以随色赋形著称,两梄爬虫类作品,一个个,会呼吸。
俏色雕刻,即按照石头的天然色泽、材质随色赋形进行雕刻,在讲座中,潘惊石将自己十几年随色赋形的创作经验梳理总结,与大家共享。
一件成功的俏色作品给人一种巧夺天工、天人合一之感。欣赏一件成功的俏色玉石雕作品你会发现它有别于一般的雕塑作品,它是介于用色和造形艺术结合的独特的雕刻门类。纵观俏色玉石雕的发展历史,凡是有较大影响的经典之作,大多是应用俏色的成功典范。以台北故宫三宝之《翠玉白菜》为例。
台北故宫三宝之《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由翠玉琢碾而成,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菜叶上停留的两只螽斯和蝗虫,寓意多子多孙。这件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主要在于它的俏色,清朝时期,能够相出这个俏色,雕出这个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寿山石雕闻名于世,它不仅有着温润的石质,更重要的是有着五彩斑斓的俏色(石雕艺人称巧色)。潘惊石的俏色玉石雕作品就是从寿山石开始的。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但不固步自封,而是不断探索创新,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
随色赋形
七彩玛瑙雕刻而成的蜥蜴
蓝色环颈蜥
看到这块原石的 眼,潘惊石就有随色赋形的冲动,蓝色的俏色里暗藏红色,他想把它雕成一只眼睛红色的环颈蜥。材料的取舍也是个技术性的难题,取舍决定构图,他把多余的都切掉,只保留了俏色的重要的部分,剩下30多公分的一小块。
雕刻过程中,他产生了新的想法,决定为这只蓝色的蜥蜴配上雅石作为背景。经常参加国外文化交流活动,他发现其他国家也有人在雕俏色作品,如日本,想要加以区别,就要让自己的作品有明显的中国印记,而雅石文化是中国文人特殊的审美嗜好,“尝试了一下,结果特别搭”。
潘惊石雕刻作品的时候不大讲究石头的种类,只要有俏色可以利用即可,“不管什么石头,都只是作为一个载体。”
蟾蜍
蛇
壁虎
蜈蚣
蝎子
五*,在中国传统中有很深的渊源,这五种*物是汉族民间盛传的一些害虫,汉族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开始孽生。古代端午节每家每户都挂五*符,之后逐渐演变成在门前挂艾叶和菖蒲。
◎
色的回归
寿山石有相石的传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构思,“一相抵九功、七分相石三分功”,都是前辈老艺人的经验之谈,意在提醒后辈雕刻前构思好、确定好题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潘惊石创作俏色作品的理念是“色的回归”,“在相石构思过程中,相出俏色部分最为神似的事物,并结合这个思路进行创作。”
仙游石创作的箭蛙
相石的时候,潘惊石发现石头上的花纹俏色神似南美热带雨林的箭蛙,由此产生灵感,更难得的是,他连眼睛也能提前相好。
这是一块广西的鸡血玉,是潘惊石在逛市场的时候发现的,石头上的红色不纯,而且只有一点点,所以一开始他并没有很中意,但是因为价格便宜,还是把它带回家了。
如何才能把一块生硬的石头雕成一件灵动的作品,这是潘惊石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想要攻破的难题,最终,他把它雕成了沉木的样子,上面两只对望的草莓剑*蛙。
石头红色不纯的部分,原本是被诟病的对象,经过利用后,成了箭*蛙身上的花斑,与现实中的箭*蛙别无两样,劣势在这里顺利转换成了优势。
在雕刻这条路上,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材料上,潘惊石始终在求新求变,不断探索。近两年他开始萌生做翡翠雕刻的想法,但由于翡翠和寿山石在硬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寿山石硬度比较软,翡翠非常硬,所以雕刻工具和手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材质比较硬的作品,就是他在试图走向翡翠雕刻期间所做的尝试。
用阿富汗青金石雕刻的钴蓝箭*蛙
◎
借色入境
白石老人有诗云: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深处渐天然,借色入境也是俏色玉石雕的手法之一,借色意在天然,借石头某色或局部纹理象征事物以达到境从心造,趣中见妙之笔。
潘惊石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不但要栩栩如生,还要有意境。
《盲龟浮木》
《盲龟浮木》作品的原石
这是潘惊石尝试创作的 件佛教题材作品,也因此与释印恒师父结缘,他开始想把这块石头中间的黑色雕成一个佛造像,但不确定,便向印恒师父请教,印恒师父给他讲了一个《盲龟浮木》的故事。
这个主题来源于佛教的一则比喻:“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意思是说人要有佛缘,想脱离苦海是很难的。难度不亚于一只盲眼的乌龟,想在波涛中找到一块有空洞浮木,钻进去获得新天地。
《石破天惊》
磨刀不误砍柴工,潘惊石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相石,对一个题材仔细斟酌,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会轻易下手。所以,他的好些石头都是存了好几年的,经常搬出来琢磨,没有好的构思又放回去,这件芙蓉石就是其中一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的时候,他受到了朋友的邀请,需要创作一件作品参展,才又搬出这块石头,这一次,他想起了李贺的那首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突然有了灵感,他没有依照惯例把两边岩石切掉,恰恰是利用了他们来表现石破天惊。后来,这件作品在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轮回·争鸣》
从小,潘惊石就喜欢山山水水,经常跟昆虫和小动物一块玩,他在家里养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主持印恒师父说:“他家就像个小动物园”,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根据自己养的宠物进行雕刻的。“因为自己喜欢,养了这些东西,才去雕他们”。
这只眼镜蛇王就是根据他养的眼镜蛇雕刻而成的,“有一天用筷子去逗他,唰的一下,他张开皮褶的一瞬间,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我觉得这个造型就是蛇王的造型”。
雕刻这件作品的时候,潘就让他自己养的玉米蛇绕在自己腿上,边看边雕。
这是他根据自己养的皇蛇雕的,此外,他还雕了很多的昆虫作品。
泉州华安玉雕刻的锹甲,黑色石头磨光后有了金属的质感。
这只屎壳郎,是潘惊石最喜欢的昆虫作品之一,为了雕刻好这件作品,他亲自到野外找屎壳郎,直接用手在牛粪里寻找幼虫,没水洗手,只好将牛粪擦在草地上,直接抓面包吃,有了这次的经历,他对屎壳郎也特别有感情。
讲座过程中,提到这些作品的时候,潘惊时的脸上洋溢的是幸福和从容,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热爱才会这样吧。真正的热爱、用心、加上娴熟的技法,造就了潘惊石的作品,灵动会呼吸。
鼎立艺术馆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免费开放,周一闭馆维护
-预约参观时间-
am:10:00-11:00pm:15:00-16:00
-参观人数
每日仅限名
三摩地-石创馆
-展览时间-
常年展出-电话-
/--
-官方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