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苏州传承最美中国声音记苏州评

 

很多人 次听苏州评弹,就是从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开始的。苏州评弹其实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表演。苏州弹词用吴音演唱,琵琶三弦伴奏,抑扬顿挫,轻清柔缓,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邢晏芝今年66岁了,少年时师承父琴亲邢瑞庭,后又师从祁莲芳、杨振雄等评弹名家,艺术上博采众长,嗓音清丽圆润,角色感情丰富,开辟了当代弹词界女性声腔的新境界。在继承“祁调”、“俞调”的基础上将两种流派打碎重建创造出“晏芝调”。可是就在她艺术生涯达到顶峰时,她却做出了惊人之举。

记者:您在艺术生涯最辉煌最上升的时候,您离开鲜花、掌声和舞台,去办学当老师培养评弹人才,这对于一个正在上升期的演员是一个很大的牺牲,您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转变呢?

邢晏芝:很重要的因素是,一个评弹世家出身的演员,她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需要安静安定的环境,不是在社会上浮躁地跑来跑去,定不下心来。我们想做一个研究型的演员。只有人演出没有人研究,这事业是不能发展的。我自己想自我充电,另外想传承给下一代。其实我当时才30多岁,就想到后继有人的问题,对评弹事业我们觉得有重任。我父亲传给我,我传给谁?

苏州评弹学校是年由陈云同志建议创建的省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是全国 培养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邢晏芝作为老师,后来又主管业务的常务副校长,她能为学校带来怎样的气象呢?

记者:您现在给他们当老师跟您以前拜师时学的有哪些不同?您为什么考虑增加形体课、表演课?

邢晏芝:过去的老评弹演员不练身韵基本功,坐在那里弹唱。我考虑学生在台上的气质问题,你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过去习惯坐在那里表演,讲唱文学。我们增加了舞蹈课,增加了乐理课、试唱课,打下音乐基础,不至于谱子不会念。医院自编自演比较多,对文学要求高。加强创作课和评弹历史,我们开设写作课,教一些评弹规律,要变成新型评弹演员还必须要有理论研究。年,我被任命为 非遗传承人,回到学校,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传承人的意义?我们如果按部就班地传承给私淑学生,也就够了。但我们是学校,学校应从大评弹的意义上传承。年办了传承班,提倡培养研究型的学生,挑选经典长篇书目,给他们打下传统书目的基础。每一届一部长篇、一个流派,这样7届下来就有7个流派。

传承是艺术延续发展的生命线。评弹艺术,生存在演出之中,更生存于一代复一代的传承之中。邢晏芝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等方面,不断有了创造性的建树。如今,苏州评弹学校已经成为江浙沪评弹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源源为评弹事业输送着新鲜血液。历届毕业生中,多人在曲艺和评弹的各项赛事中,荣获大奖。还被国家教育部授予“ 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

记者:您现在有多少学生?

邢晏芝:私淑的有30个。

记者:年龄的构成都是怎样的?

邢晏芝: 的50岁,最小的23。

记者:他们在专业团体还是爱好者?

邢晏芝:多数在专业团体。一般以上是正高和副高职称。有的当团长。

说到这里还有一则插曲。

记者赴苏州采访邢晏芝的当晚,在下榻酒店的附近,被评弹声吸引了。

记者:今天谁唱?怎么点?

朱先生:点一杯茶、点一只曲。单人80,双人。茶40不等。

记者:就我一个观众,也能为我唱吗?

朱先生:可以。

记者:你们这都是专业的吗?

朱先生:这里是苏州评弹团,《宝玉夜探》。

记者作为听众花费元,一杯茶,两位演员化妆后认真地表演,尽管只有一位听众。后来在交谈得知,光裕书场是苏州评弹团的对外公益窗口,演唱者朱先生原来就是邢晏芝的学生。出门记者发现,门口有一块牌子,苏州评弹团,还有光裕社旧址的牌子。光裕社是什么组织?这还要从苏州评弹的历史说起。

前面我们说过,苏州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成立有行会组织光裕社。苏州弹词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民国时期,苏州评弹的从艺人员激增。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人,而未入光裕社的艺人有近0人,这一时期评弹的演出形式,也起了很大变化。随着女子弹词的重新兴起,双档已成为主要的演出形式。此时供苏州评弹演出的场所很多,装潢华丽、场子宽大的称“新式书场”,在游艺场占一席之地的称“游艺书场”,每场演出两档弹词、一档评话的称“花色书场”,由商业电台播放评弹的称“空中书场”。邢晏芝的父亲邢瑞庭就是那时 的艺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都做了较大改革。

记者:评弹经典书目大多是什么年代留下的?

邢晏芝:应该说有几十年历史了。像《珍珠塔》,很早很早,开山鼻祖就说了,现在还在说,经过一代代演员说,现在还很经典,无论唱腔还是唱词。像我们说的杨乃武,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是社会新闻,清朝四大奇案之一,改编成评弹。我为什么强调传统一类书?我要写现代书也可以,它里面的磨练、含金量没有传统的多,我的观点是,从我们学校出去的孩子,从事评弹工作,必须掌握研究一部长篇。每一部长篇能保留到现在,书的奥妙在哪里?起承转合在哪里?它的经典的东西在哪里?学院派应该学这些。这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记者:这些本子是艺人打的还是专业的?

邢晏芝:艺人打的多,也可能有艺人请作家写的。像《贩马记》就是我外祖父写的。

退休后的邢晏芝很忙,采访中有好几个学生来访。

邢晏芝:文化部给我们全国重点学校,还有全国百所民族文化示范性学校。

记者:评弹有24个调,23个创始人都不在了?像《杨乃武与小白菜》是固定的调,还是很多调都可以唱?

邢晏芝:杨乃武与小白菜有一个基本的调,也可以根据剧情唱别的调。没有具体规定要唱什么调。

记者:这个流派和京剧的流派概念是不太一样的概念?

邢晏芝:其实规律是一样的。

记者:比如开口听得出他的师承吗?

邢晏芝:应该听得出吧。过去我父亲在三十年代大家都竞争激烈,要养家糊口,各自拿绝招。有好多老师想创造自己独特的东西。因为有各种层次,不是人人都能创造流派。过去评弹界有这样的说法,人分三等,神仙老虎狗。神仙成名成家,老虎各有喜欢,也有听众,像狗一样各个码头跑来跑去也能赚一点钱。

我们想当艺术家,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层次不一样,文化不一样。在杨乃武一部书里,我们也动了很多脑筋,无论是表演、唱腔、唱词,我们重新改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

邢晏芝和她的哥哥邢晏春都是 的非遗传人,合作过多部书,《杨乃武与小白菜》就是他们的代表作。

邢晏芝:我出了本唱腔集,我哥哥出了本词典。

记者:你们兄妹俩是在评弹演员中见地高的。评弹演员要掌握哪些技能?

邢晏芝:除了基本功,要像海洋一样,吸收东西。我觉得有个共性问题,没有一个名演员不研究不动脑筋、不对自己的业务深思熟虑,轻而易举得到什么,我们前一辈老师没有一个是懒惰的。我们一直有两句话:演钻研不要钻营。做人才不做奴才。我每次都在学校讲。

苏州评弹学校新址在工业园区的独墅湖畔,非常美丽。为学校付出青春直到退休的邢晏芝既有满足也有梦想。

邢晏芝:现在评弹学校毕业生都是大专,要想再发展,指望下面能完成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梦基本上实现了。人家说我们是艺术家,教育家,家是谈不上,这几年很好研究了评弹教育,达到了一定效果。退休后又在做另一个梦。

邢晏芝的梦就是用评弹唱梵呗。梵呗与“中国 听之声音”苏州评弹完美结合,邢晏芝成立了艺术团,这一天他们要为参加国学夏令营的小朋友表演评弹。

美轮美奂的长衫、旗袍,庄严的舞台,个小朋友观众端坐台下,聚精会神地听。

邢晏芝:我们把梵呗带到了韩国。我们演评弹,从没演过体育馆,这么大的体育馆,这么多的外国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梦。把评弹带到全世界,完成我退休后的梦。如果这个梦真的实现了,走到全世界,我们的年龄也差不多了。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便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zyy0512.com/bcjs/7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