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来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也就只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也就只是原著的一个序”

作为一个看过原著的人,这句话属实,真不是我瞎说。主要是因为这部小说的结构真是很神奇,在华语小说里算是另类的,据我所知,以前是没人这么做的。

我之前介绍过小说,在这里引用一下吧,

“这部作品承袭了作者刘震云一贯的风格,而且又“玩”了起来,《我不是潘金莲》的序言有15多万字,正文才不过1万(目测这是目前文学作品中“序最长正文最短”的一本书)。

一、序言上下是这样的,

1. 章序言开始,李雪莲砰砰砰敲王公道的门,“李雪莲求王公道”。

2.第二章序言开始,王公道砰砰砰敲李雪莲的门,“王公道求李雪莲”,且说的是一样的话。

讲的是一个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为了生二胎而和丈夫假离婚,但是在离婚期间丈夫却假戏真做地娶了另一个女人,而这个李雪莲又是一个性格极为执拗的强悍女人。她想讨一个说法,于是她走上了告状之路,从乡里到县里市里省里再到北京“两会”,只是想要和丈夫先复婚然后再离婚,证明当初自己是假离婚不是真离婚。

但这个过程是曲折的,中间又因结婚时不是处女而被丈夫指责为潘金莲,于是芝麻变西瓜、蚂蚁变大象,小事件折腾成大事故,现在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以至于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

章节目录

二、正文的题目也极不正经,就叫"玩儿呗",

序言中主角李雪莲在此则未出现,主角是序言中的一个龙套——被李雪莲搞到的县长史为民,不过故事倒是同一个故事——上访。

序言和正文则都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部作品,前者可作为敏感的现实题材,后者是荒诞的寓言体,合起来则是刘震云独特的刘氏风格,亦真亦幻中足见作者文笔的老练和对现实题材的穿透能力。

另外,冯小刚将这部作品搬上了大荧幕,并且在画面上固执地要用圆画幅,也许正是对原作品这种“奇特”结构的另一种还原或者模仿。”

事实上,全片不止用了圆画幅,还有方的、长的,不得不说,在导演的安排下三种画面比例切换地随意自如,也起到了各自的作用。

画幅比例

圆画幅使人有一种疏离感,像是隔着很远的距离在望远镜里窥视,刚开始眼睛还不太适应。

但进入状态之后,可以说颠覆了以前的观影体验(虽然之前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也通过用4:3——16:9——2.39:1三中画面比例的变化表现时空的跨度,但是圆画幅在国内还是首次,即便是国际上也极为少见)。

而且看得出来导演在构图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加上诗意盎然的取景地、还原度极高的道具等因素,真还成了一副副山水人物画。

人大会上首长训话(画质渣,为了截图找了个枪版)

在李雪莲进京后,画面在黑暗中悄然变为了1:1的正方形,恰逢全国人代会的召开,各种高度对称的构图,不仅仅是为了迎合视觉审美,恰恰也暗合了北京的*治属性,相信大家对建筑对称和*治权力隐喻的关系都不陌生,自不必我多说了。

后来,丈夫秦玉河的死消解了李雪莲继续状告的理由,而长达二十年(电影中是十年)的告状已然成为了她的全部生活,就如她自己所说“是生活下去的动力”,现在动力没了,她的人生也就没有意义了,况且仍背负着“潘金莲”的污名,于是她选择了在范伟的果园里 。

范伟的出场不得不说实在是极精彩的一笔。官员们集体退场,满是硬笑点的滑稽剧结束,范伟扮演的长着一张厨子脸的农夫一登场就自带莫名的喜感,他劝说要 的李雪莲“你要真 ,也帮我做件好事,去对面山坡上,那是老曹承包的,他跟我是对头。” 他又补上了一句,“人总不能在一棵树 死啊。”就这一句话把李雪莲说开了,也把电影说开了,此时我才不禁放声大笑。

(画质渣,为了截图找了个枪版)

这之间,圆形和正方形几经更迭,直到电影接近尾声处,才回归了长画幅也就是通用的画面比例。而此时,执拗的李雪莲已放弃了告状也放弃了 ,过上了新生活。画面打开了,李雪莲的人生也走向了另一个向度。

冰冰演技冰冰

既然说到了演技,那我再多说一下。

冰冰的一段床戏

范冰冰虽然凭借此片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摘得影后桂冠,但在这个奖给的很尴尬。因为电影中她称不上是主角,主角像是那一群官员。

网友说,这是在拽*

说实话,也有点看不出演技来,相比其他一群男演和打酱油的范伟来说,仍一如既往地显得尴尬,这里面也许有圆画幅隔膜感的影响吧。

不过,她在方言(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口音普通话)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不知道是导演的故意安排还是她没学好的缘故,说了个四不像,考虑到其丈夫秦玉河四川口音,其他人湘豫川渝鄂等口音混杂的情况,我就暂且认为导演是为了架空故事发生地而可以安排的吧。

在演技上,其他老戏骨都是正常(在中国电影圈已经很高了)水平,把各自的官场形象刻画的很到位,我觉得相比 女主, 群戏奖更合适。

*表现的尤其好,自在自如,把一个自私略萌的小吏演的像极了,感觉这次在电影院又圈了一波粉。

大糟点

这部电影因原著作题材的敏感性,能够一刀未剪(导演是这么说的)的上映可以说很难得。计划生育*策、信访截访、僵化官场思维等等多个关键词,都具有中国特色,当然还包括电影审查制度,也就只有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才会发生这么精彩的故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敏感题材、好的编剧(刘震云亲自操刀)加上“一刀未剪”就是一部神作了。在中国,作为观众的我们往往由于某种因素在感情上更加倾斜于此类作品,好像过不了审的敏感题材就是好片子,何况过了审且一刀未剪的《潘金莲》呢。

说句招骂的话,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有多好,要我打分的话,我只会给75分。不可否认,在国内的电影市场尤其是今年的,它能排前五。但是考虑到导演的水平和原著的底子,我实在是说不了很满意。

作为原著粉我是尤其不满的。

如题目所说,这部电影只是拍了原著的一个序而已,也就是李雪莲上访的故事。不满并不是说是删减的问题,原因不在“少了”。而是在于“多了”,电影多了官员群像,更侧重于表现官场现形记,也不是这。

虽然原著讽刺和批判指向也是这儿,但是电影表现的过于浓墨重彩,人物刻画的过于脸谱化,反倒失去了原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和深意,过于用力导致格局变小、力有未逮。

具体来说,本来主题就已经很明显了,而且原著中拐弯村、光明县、永安市还有北京等地名,王公道、荀正义、史为民、蔡富邦、郑重、贾聪明等官员名,这些意象隐喻的堆砌,已经在主题之外起到了很好的反讽与意指效果了。

但是电影偏偏又挥毫泼墨到露骨直白,就好像小学老师敲黑板画重点般,“注意啦,小女子我要开炮了,我骂的是官场,是权力,看不惯这帮官员他们丫的操行,不给我排片(额,错了,是不给我伸冤)”未免得不偿失。

借用建筑大师王澍的一句话就是,“我讨厌表现,喜欢暗示”。

另外,不知道,冯导是不是膨胀了,不仅和影评人有仇,也变得越来越不了解中国的电影观众了,都说“有斯土有斯民”,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的屁民对于*治都是极敏感的,嗅觉都尤其灵敏,根本不用您这么做好吗,况且屁民们甚至都能在一部没有*治意图的电影中解读出*治来。实属不必要。

不仅如此,电影中还加入了一大段“新闻联播”,人大代表会议上首长的训话和省长市长的发言,“一定要克己为公”“一定要为人民服务”“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让我想起反腐倡廉大片《永远在路上》,以及前一段上映的《湄公河那啥》中*那义正言辞的腔调,令人反胃作呕,也许导演的用意是讽刺,那么效果如前。相比之下,我更愿相信其用意是为了过审,那我无话可说。

卡夫卡在中国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部片子很合西方世界的胃口,本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很受宠,拿奖拿到手软,评价也很高,不知道是不是“*治”这一点撩拨到了老外们的G点。

银贝壳奖

费比西奖对它的评价是“李雪莲是一个卡夫卡式的挣扎”,应该说还是满中肯的。

很明显,这是西方语境下的一种解读。

且不管“卡夫卡式”到底是啥意思,用我们中国的现实来解读一下,说白了就是“一农村妇女认死理甚至没理也要占三分的执拗”(毫无贬义,笔者也来自农村)。我看到很多人都说“李雪莲上访也并不是多有理,她也有错”,此话不错,也是事实。

但是追根溯源下去,李雪莲之所以上访是因为咽不下一口气,不是后来的潘金莲小白菜窦娥式冤情,而是丈夫在假离婚期间的出轨行为,之所以会假离婚又是因为计划生育*策下为生下已怀有的第二个孩子想的一个法儿,实在是无情的制度和现实的逼迫,不得已而为之。

这是那些年中国农村的现实。

而在李雪莲上访的过程中,官员们由于官场逻辑的惯性和*治维稳的要求,而忽视了其背后的现实诉求,双方矛盾由此产生,而且官员们的另一层身份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出于文化自信最难以忍受的正是对农村妇女没文化无理取闹,多因素交织之下,两方的矛盾越来越大,由此小芝麻变为了大西瓜,蚂蚁变成了大象,李雪莲也分身为了潘金莲小白菜窦娥。

这也是中国式现实,电影在收尾处也通过李雪莲之口说了出来,导演处理得也很好。

放弃上诉和 后的李雪莲,烫了发,在京城开了家饭馆,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一天她在馆子里遇到了因自己被免职后做了木匠的史为民,两人说起了往事。

电影end。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可圈点之处很多,糟点也不少,电影内外的,还都是我特讨厌的,但是它在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中依然显得很难得,目测年度十佳排第二。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北京看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 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zyy0512.com/bcjz/5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