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避讳开封地名的由来

 

从周代开始,中国近三千年处于封建社会。周公制礼,确立了统治国家的封建宗法制度,也规定了君臣上下的语言行为准则。它的特点是贵贱尊卑,等级森严。天子无疑是具有 权力的统治者。臣下一切当听命于君,无敢稍犯。与此同时,孝敬父母乃是做人的根本。自天子至于庶人,概莫能外。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避讳,君王或父母祖先的名字不能直呼或者写出,人为地造成某些人地姓名、地名、事物名以及其他词语地改变。

避讳改人名

到了周代,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善,人的命名也就有了一定的原则和章程。春秋时候,人们已经知道,给孩子起名必须注意将来的避讳问题。

鲁国大夫申繻举出取名六不许: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

为什么要有“六不许”?因为对死者的名字要避讳。以本国国名命名,人死后就要改国名;以本国官名命名届时就得改变官名;以本国山川名命名,届时就得改变山川之名;以牲畜命名,届时就得废弃祭祀;用礼器命名就得废除礼仪。

而历史上避讳改名,史书中数不胜数,往往造成一人数名,同人而数书异名,为阅读古书带来困难。

1.恒(姮)娥——常(嫦)娥

相传为从 飞到天上去的仙女,月神之名。汉避文帝讳,“恒”改为“常”。

《淮南子.览冥》:“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唐李商隐《常娥》:“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鲍照——鲍昭

避武则天讳,改“照”为“昭”。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4:“武后讳曌,以鲍照为鲍昭,刘思照改曰思昭。”

避讳改地名

地名是语言中一类特殊的词。古今地名变化频繁,原因非只一端。春秋以来因避讳而改变的地名不少,情况相当复杂。有的原地名和因避讳而改的新地名都已经消失。有的原地名消失,因避讳而改的新地名一度保存下来,有的几经变换,又恢复了原名。

3.启封——开封

在河南,周武王封微子启于此。汉避讳景帝刘启讳,改名“开封”。

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卷7:“开封者,故宋微子启所封地,因以为名。避汉讳,改开封。”

4.平陶——平遥

在山西中部门。本古帝尧封地。汉置平陶县,北魏避武帝拓拔燾嫌讳,改为平遥。《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平遥,汉平陶县,后魏庙讳,改陶为遥。”

避讳改事物名

避讳影响汉语事物名及其他词语变化的情况,也多有发生。其中名词包括动植物名、官名、书名、年号等,也有动词和形容词。

5.启蜇——开蜇——惊蛰

汉避景地刘启讳又改“启”为“惊”,“启蜇”为“开蜇”。“启蜇”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动物冬日蛰伏,开春复出活懂,故名“启蜇”。

《孔子家语.弟子行》:“启蜇不杀。”

《大戴礼记.卫将*文子》:“开蜇不杀,方长不折。”

《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蜇而郊。”唐孔颖达《正义》:“太初以后,更改气名,以雨水为正月中,惊蛰为二月节,以迄于今,踵而不改。”

汉代“惊蛰”逐渐替代了“启蜇”和“开蜇”。

6.京师——京都

晋避景帝司马师讳,改京师为京都。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一》:“*初元年,京都有事于太庙,晋史臣避景帝(司马师)讳,称京师为京都。”

7.民——百姓

唐避太宗偏讳,又改“民”为“百姓”。

《宋书》卷93《刘凝之传》:“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

《南史》卷75《刘凝之传》作“顿首称仆,不为百姓礼。”

8.菘——蔓菁

菘是白菜,蔓菁是大头菜。曹操父名嵩,北方避讳改称菘为蔓菁。

五代丘光庭《兼明书》卷5:“北人呼菘为蔓菁,与南人不同者亦有由也。盖鼎峙之世,文轨不同。魏武之父讳菘,故北人呼蔓菁,而江南不为之讳也。”

9.鱼——水花羊

唐穆宗朝侍中杨虞卿避嫌偏讳“虞”,称鱼为“水花羊”。

10.罗勒——兰香、香菜

兰香是一种来自西域的香菜,本名罗勒,避十六国后赵高祖明帝石勒讳,改名“兰香”或“香菜”。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3《种兰香》:“兰香者,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兰香之目,美于罗勒之名,故即而用之。”

以上内容选自《汉语避讳研究》

猜你喜欢: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个书单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篇暖文

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正规专业治疗
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zyy0512.com/bcjs/9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