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一白一豆腐,一净一淡一浮生
在儿时记忆里,父亲教会我的 句歇后语就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而每逢此时,父亲还会多说一句:“做人也得清清白白!”
或许当时年纪小,心里更在乎的,是母亲把豆腐切成小块,再撒上一把葱花香菜,浇几滴香油,那嫩滑可口的劲,不仅让我齿颊留香,更是父亲此生都离不了的下酒菜。
见过父亲转磨,母亲添豆,乳白的豆汁从石磨壁缓缓而出,然后过滤、煮沸,点卤水,不一会就成豆腐脑了。
豆腐脑上板,板上压个大南瓜,静置几个时辰,揭开纱布,热腾腾白嫩嫩的豆腐令人垂涎欲滴。那浓浓的豆香里,是家的味道。
清清白白,方方正正的豆腐,有中国人的温情。
?图片来源于「我回来了」摄
?图片来源于「虫呙牛」摄
皇家贵胄的宴席,寻常人家的饭桌,文人雅士的食单,僧侣居士的斋堂,都少不了一味豆腐。
以豆腐为珠,以岁月为线,串起中国两千多年来一代代人舌尖上的记忆。
有人说,豆腐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豆腐滋养中国人两千多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据《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两千多年前,热衷长生不老之术的淮南王刘安召集了八位术士,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用豆浆培育丹苗时,碰巧加入了卤水,结果丹没炼成,却歪打正着发明了豆腐。
白如纯玉,细若凝脂,清淡馨香的豆腐,是最中国的口味,也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最中国的意味。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声音的 境界是无声,形象的 境界是无形,同样的,味道的 境界是至淡如无味。
豆腐,清淡而不寡味,达到了“大味必淡”的 境界,与任何食材搭配都不会喧宾夺主,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本味;
无论添加怎样的色香味,豆腐都能大而化之,不与相冲,清淡而致和,是中国人食道所追求的“五味调和”。
“淡而不厌知者谁?中庸君子古来稀”,豆腐,乃实至名归的“中庸君子”。
?图片来源于「假寐间」摄
中国人对豆腐的理解,早已超出“形”与“味”,达到了“意”的境界。一口豆腐,品出的是中国人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
苏东坡被贬*州,俸禄有限生活拮据,苏东坡却苦中作乐创出东坡豆腐。
豆腐裹面糊入油锅炸酥脆,佐以鲜笋香菇,色泽鲜艳,细嫩香醇,令人大快朵颐,清贫的日子因为豆腐而变得有滋有味。
一口豆腐,安贫乐道,如此淡泊洒脱,方是大自在。
“素醍醐”是豆腐的别称。佛家有醍醐灌顶之说,用醍醐浇到头上,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佛家认为,豆腐的味道,清淡中有一丝几乎不可辨的苦,品一口,心怀众生苦,可平心性,生悲悯,养慈悲之心。
豆腐清幽寡淡的滋味,修行之人久食可清心寡欲,坚定信仰;普通人久食可淡泊名利,清白为人。
?图片来源于「细草」摄
?图片来源于「谢兔子chang」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些寺庙专门设立做豆腐的场所,说做豆腐是一种修行。
*豆历经研磨失去本来面目,化为豆汁,是禅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境界;
豆汁入锅而煮,汩汩如流水,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
点卤成型,化为清白方正的豆腐,无我相,无众生相,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境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张开日月眼」摄
小小的豆腐里大有禅机,一清一白一豆腐,一悟一禅一菩提。
豆腐无限包容的个性,在擅长烹饪的中国人手里,或煎、或炒、或炸、或煨、或炖、或溜,化为一道道风情各异的美味。
安徽的毛豆腐,四川的麻婆豆腐,湖南的臭豆腐,江浙的大煮干丝,云南的油腐乳,东北的雪里红炖豆腐,客家的酿豆腐......成为各地人心头最难忘的风味。
吃惯山珍海味的帝王贵族,平淡的豆腐却成为他们念念不忘的心头好。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萦绕心怀的是穷困潦倒时吃的剩饭白菜炖豆腐──“珍珠翡翠白玉汤”;乾隆下江南,令他食指大动的菠菜烧豆腐,美其名曰“金嵌玉印红嘴绿鹦哥”;慈禧太后驻颜有术,每天必吃润肤养颜的珍珠豆腐功不可没......
要论豆腐最浪漫的吃法,当数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古灵精怪的*蓉为了让洪七公收心上人郭靖为徒,挖空心思发明了几道美味,其中就有“二十四桥明月夜”。
将火腿剖开,挖二十四个圆孔,使出家传的兰花拂穴手,将豆腐削成二十四个圆球置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部到了豆腐之中。
美人如玉,十指如葱,以兰花拂穴手烹制出明月般的白嫩豆腐,吃后必定余香绕唇,三日不绝!
?图片来源于「敞云」摄
中国人离不了豆腐,“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 。永别了!”这竟是书生 瞿秋白告别世界的 一句。
山珍海味都如过眼云烟,历尽繁华才知道,只有清清淡淡的豆腐,才能守住生活的本真,让舌尖找回人生本味。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净心世界。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