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白菜哪里也比不了
百菜不如白菜好。俺庄的白菜哪里也比不了。家乡安丘城郊,汶水河畔,气候宜人,土地肥美,水质优良,生长的白菜,帮厚叶阔,白嫩鲜亮,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钙、铁等无机物,营养极为丰富。可以有多种吃法。生吃,脆如萝卜,甜似梨;凉拌,脆生生,甜丝丝。熟食,可荤可素,汤质乳白,敢同牛奶比高低。田戈庄白菜不仅内秀,体态也美。一般棵均8-10斤,不轻不重,不高不矮。上市前,“疏洗打扮”,去老帮,留玉叶,腰间扎根蓆蔑子,干净利落,亭亭玉立,不亏百菜之淑女。要不,年底,毛泽东主席去苏联谈判,并代表*和国家给斯大林送七十寿辰贺礼,怎会指名要安丘县的大白菜呢?而安丘大白菜产地,主要是田戈庄,特别是俺周家田戈庄。乡亲们如今说起这事,仍感荣耀。不为别的,是为自己生产的大白菜自豪。
事情是这样的: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岁生日,为给他送寿礼,毛泽东亲自起草电报给中共山东分局,要求准备白菜、萝卜、葱和梨各斤,待命运苏联(今俄罗斯)。山东分局决定从安丘等县调集白菜,完成此任务。这是解放后,安丘白菜首次远扬海外。此后安丘白菜更是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东南亚诸国,倍受欢迎。
据考,咱们中国种植白菜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关于吃白菜,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诗经·谷风》:有个叫周颙的大学者,家境清贫,主要靠吃白菜维持生活,有人问他:“菜食何味 ?”他说:“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菘就是白菜。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时期,中原地区已广泛种植。三国时的《吴录》就有“陆逊催人种菘”的记载。宋朝诗人陆游祖父陆佃在所著《埤雅》中解说:“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俗称白菜。”从此,菘正式定名为白菜。明朝李时珍也喜食、推崇白菜。到近现代,白菜更是受到社会普遍青睐。民国初年,川菜名家蓝光鉴的饭店里有副对联,上联是:百菜还是白菜好;下联是:诸肉终归猪肉香。确实如此。不然,周恩来总理举办国宴招待外宾怎么会有开水白菜这道菜呢?不过,开水白菜并非纯白开水煮白菜。看似清汤,其实是由老母鸡、老母鸭、排骨,干贝等,佐以葱、姜,加足量清水烧开,除去浮沫,改用慢火保持微开不沸,经四五个小时才熬制成。故白菜青鲜、淡雅,汤味浓醇,香气清新四溢,堪称盛宴佳肴。帮白叶绿,紧裹腰身,合抱成花瓶状的大白菜,体态盈盈,婀娜多姿,不但好吃,还可雕琢入画。国画里,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外,白菜也常常是历代名家大师雕刻作画的优选题材。国画泰斗齐白石不仅爱吃白菜,并作画写意《白菜图》,题款曰:“牡丹为花之魁,荔枝为果之龙,独不论白菜为菜 。何也?”他慨然推崇白菜为菜中 !历史上更有多位雕刻艺术家,以白菜为题材,佳玉做载体,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北京故宫、天津博物馆、台北故宫,都珍藏并展出《翠玉白菜》《玉雕蝈蝈白菜》,寓意广泛深刻:玉雕白菜,清白如冰,高雅淡定,坚贞纯洁,款款君子,与世无争;白菜,偕音“百财”,四面“进贡”,八方“进财”,天下财宝聚于己。如此,难辞贪得无厌,敛财之嫌。清康熙盛世,藩属进贡者络绎。玉雕白菜芯上两只蝈蝈栩栩如生,象征各国宾朋来贺。低调白菜,艺术家们付于它如此高昂圣洁身价,其他任何菜蔬望尘莫及。
不由勾起我儿时所见家乡白菜的艰难成长历程,感到对它再高评价也不为过。每年立秋将至,酷署余威尤存。菜农们纷纷整地、施肥、调畦、溪(种)白菜苗。三两天后,秋苗破土露头,开始经风雨见世面。“秋老虎”常常肆虐,白菜苗尚孱弱,菜农怕晒伤,用浸透水的草连子盖在苗畦上,遮风挡雨防日晒,不亚于产妇哺育婴儿那样细心。满畦中密密麻麻的幼芽,十天半月长成小菜碟大小的白菜苗,到处署,农人小心翼翼把它们分株移栽到畦里或种有韭菜的畦背上。接着就是三天两次浇水满灌,除草再施肥。当时罕见“洋粪(化肥),主要是土杂肥和豆饼。随着白菜逐渐长大,各种害虫纷纷光顾。那时没听说有农药。一是靠人工捉害虫,二是把*菸底(靠地面)叶子烘干,粉碎撒到白菜上药害虫。总之,那时的白菜环保!水肥足,管理到位,秋分时,天气更凉爽,白菜风长。这时再追一次肥,白菜开始长高、卷筒,尤其需要灭虫。否则,害虫留在卷起的白菜里,如同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吞噬菜芯,使其不再生长,甚至完全烂掉。到寒露,白菜已卷成形,并不断从芯里长出新叶片。外面的菜帮紧括着,里面的菜芯往外撑,如同后浪推前浪,里面越长越多,外面越裹越紧,内挤外压,白菜逐渐膨胀起来。白菜从里向外长,同甘蓝(俗称大头菜)的生长相同。到霜降,遇寒流,早晚可能出现霜冻,为防止 还在生长的白菜,需要用地瓜蔓拦腰把白菜扎(捆)起来。如同戴上风帽,穿上风衣,足以抵御薄冰严霜。这时白菜还在长,作 “冲刺”,竭力“走完 1公里”。时令转眼到立冬,气温骤降。举目望去,草木凋零,落叶满地。百菜不见踪影,唯白菜腰身紧裹,旷野斗严寒。这时的白菜,卷的瓷瓷实实,搬起来沉甸甸的,大小伙子站上去,坚如磐石,纹风不动,喜煞个人。搬(拔)白菜的时刻到了!
家家户户早已在菜地或庭院挖好地屋(窖)子,等待白菜搬进来避寒越冬。地窖子大小视收获白菜多少而定。一般深2米,长5米,宽3米,合计20平方米左右。搬白菜那当,有时天空飘雪花,便全家老婆孩子齐上阵,肩挑人抬,小车推,把白菜运回来,码在地窖里。也有的把搬倒的白菜暂屯在深沟里。上面铺一层草连子,再盖上土。小寒胜大寒,小寒前,这些白菜需处理完。不管白菜长在地里,还是藏在窖里,埋在沟里,一生的幸福都与泥土相伴。金木水火土,土生万物。就农民说,无论窑藏白菜还是沟里埋白菜,都是充满喜悦的丰收时刻。瑞雪兆丰年,人们冒雪收白菜,心情特别好,田间地头阵阵欢声笑语,孩子们嬉戏追逐打雪仗。这是对一年辛勤劳动的回报!
地埋窖藏后,菜农们对白菜的关爱进入新阶段。地窖潮湿,为防止白菜腐烂,每过十天半月,选择有阳光,不结冰的好天气,早上把白菜搬出来晾晒,下午再搬回地窖子。埋在沟里的白菜,自然也得扒开泥土晾晒。直到来年4月份,需晾晒四五次。遭遇严寒天气,地窖结冰,还要生火趋寒,甚至生煤炉。“冬日白菜美如笋”。经历冬春5个多月,白菜仍然白绿相间,鲜嫩如初,作为百菜主角,丰富着人们的餐桌。但清明节过后,白菜开始生芽,变味,不再鲜美可口。所以在此之前,要把白菜处理完。将留作种的白菜移栽到田间,让其开花结子。两三个月后收获白菜种,到立秋,又要下种“溪”白菜。白菜开始了新的生命轮回,生生不息到永远。
大白菜因菜农的辛劳付出而成百菜 ,对餐桌做出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从而倍受平民百姓和伟人先哲推崇与青睐。然而,近几十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发展,温室大棚应运而生,蓬勃兴起,各种反季节蔬菜纷纷登场,进入城乡人们的餐桌,迫使大白菜失去数千年百菜中的霸主地位,身价不再那么高,价格大跌,常常被人们以“白菜价”戏为廉价产品的代名词。然而,“饱谙尘世味,尤觉菜根香”。我是吃着家乡大白菜长大的,大白菜养育了我,是我的根,我永远珍爱大白菜。
.1.11定稿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