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叭扒吧余杭的十三个文化遗产,你知
余杭区列入 批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代表作共有13件,这些你知道吗?
1民间表演艺术类1余杭滚灯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它是一种融体育、舞蹈于一体,集力与美于一身的 民族民间艺术项目,深受群众喜爱。
余杭滚灯基本动作有缠腰翻滚、金猴戏球、旭日东升、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蜘蛛吐丝等。表演时按一定程序进行,结尾必是开荷花。男子表演一般用一只黑心大滚灯,表演时,人换灯不换,并伴以锣鼓,晚上舞动,十分出彩。
2鸬鸟鳌鱼灯传说“鸬鸟鳌鱼灯”的形成与三国逍遥津之战有关。鸬鸟镇全城坞凌家塘出过三国名将凌统。逍遥津一战中,孙权吃了败仗,开船后撤,凌统率名精兵浴血护驾,终因敌众我寡,命悬一线。在凌统生还无望,想纵河尽忠的危急时刻,突见河内白浪翻涌,一条鳌鱼腾空而起,驮起凌统,赶上了孙权本部。凌统的乡亲们为了纪念这条鳌鱼的救命之恩,便扎起了鳌鱼灯,并把逍遥津之战的阵式用在跳鳌鱼灯上。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鸬鸟鳌鱼灯舞流传于杭州余杭鸬鸟镇全城坞一带,至今已有多年历史。鳌鱼灯用毛竹片扎成骨架,外表糊上桃花纸,画鱼鳞,灯头如龙,灯身如鱼,长约1.50米。每人一灯,举柄而舞,以走阵图为主。当地群众把鳌鱼灯作为吉祥之物,每逢春节、元宵节扎灯舞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3五常拳灯4亭趾高跷流传于余杭区亭趾一带。高跷高度平均为1.2—2米, 6米。表演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技能分别扮演成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自由踩街。矮高跷可来回扭秧歌,高者只能来回走路,偶尔踢一下飞腿。每位表演者旁还有一人扶助。在锣鼓伴奏下,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5大陆、石濑花灯石濑花灯,花灯产生于清朝年间,曲调和念白、腔调由江苏民间传入,它的鼎盛期是在抗日战争和抗战结束后一段时间,特别是抗战胜利后,人们,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此时的花灯在现在的双桥、仓前、和山(原来的方山、孤山、和山)一带频繁地走场演出,广受当时老百姓的欢迎。
《花灯》整场演出需2个多小时,表演内容有“卖花线”、“闹五更”、“*大娘补缸”、“花鼓”、轧儿”、“轧蝴蝶”等10多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可以从头到尾演,也可以选出其中1至2个小故事单独演出,表演山4男4女8个人担任,起初没有女性参加,就由其中4个男扮女装,有吹、拉、弹、伴唱等同时进行,很是热闹;每个小故事或每个片段的曲调、念白都各不相同。
6博陆敲鼓亭
博陆敲鼓亭,是一项音乐表演项目,器具分丝竹和打击两大类。丝竹有箫、笛、管、胡、弦、琴等,打击有鼓、锣、钹、板、铃、角等。当地老人对这些乐器怀有很深的感情。“表演时乐器相互配合,什么正八板啊、花八板啊、快乐板等,能奏出各类曲调,配上传统戏曲或民族歌曲,很清脆动听!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2民间造型艺术*良渚玉雕良渚玉雕以琮、璧、钺最多,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入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成为当时南方玉雕水平的 代表。与北方红山文化玉器相映生辉,共同写下新石器时代玉雕的灿烂篇章。
归纳起来看,良渚文化玉器的显著特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玉料多来源本地,部分为软玉;其二,大型玉器多为与宗教、祭祀和象征财富有关。装饰玉器多为小件,缺少生产玉工具;其三,礼器玉器工艺考究,雕琢精细,打磨圆滑,出土玉器常出现“包浆壳”,也称“玻璃光”:其四,玉器纹饰多为浅浮雕和阴线刻,刻线呈细弧线和楔形,显然是用坚硬的器具刻划而成;其五,兽面纹、神人兽面纹饰尤其特殊,纹饰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很注重对称美;其六,玉璧多为素。
3民俗风情1径山镇的“径山茶宴”径山茶宴,诞生于余杭区径山镇径山万寿禅寺,始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已有余年历史,是径山古刹以茶代酒宴请客人的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
径山茶宴体现了古老的禅茶礼仪,是中华禅茶文化和礼仪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饮茶礼仪所展现的幽静雅致、意畅神清、品茶养心、斗茶逸趣和佛门境界绝无仅有,艺术价值极高;宋代,径山茶宴随佛教东传至日本,尔后逐渐发展为日本茶道,径山茶宴更是日本茶道之源,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闲林、仓前、五常一带的“龙舟胜会”龙舟胜会是为了纪念小龙,相传古时候,和睦桥(当时为何母桥)一带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农历五月正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豆麦要收,水稻要种,可是田地干枯,河道断流,连百姓喝水都成困难。当时,一条隐居在山间的小龙跃上天空呼风唤雨,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小龙的举动拯救了当地的百姓,却触犯了天条,没多时就被玉帝斩于天际。五月初五那天,龙头掉在蒋村的深潭河中,屈死的小龙冤*不散,龙尾借着风力在天上飘荡了八天,五月十三掉在和睦桥附近的河中。
3南苑街道的“元帅庙会”元帅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盛行于南苑街道(原翁梅)的元帅庙会,已有余年的历史,曾为临平、海宁一带最盛大的庙会。元帅庙会源于“忠靖王瘟元帅”庙的建造,“元帅庙”的前身为元帅殿,元帅殿位于南苑街道钱塘村(原翁梅乡人园村)境内。
4塘栖镇的“轧蚕花”清明节前后,塘栖镇上和四邻八乡的蚕农,全都纷纷赶往超山的大小庙宇烧香敬拜蚕神。去烧香拜神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得在头上戴上一朵用彩纸或绢制作的小花,名为“蚕花”。女的纷纷将那蚕花插在鬓边或头发上,男的则将蚕花插在自己的帽檐上。远远望去,成群集队的蚕农头上都是一片五颜六色的蚕花,挤来轧去,热闹非凡。故此俗以“轧蚕花”为名。
解放后,“轧蚕花”的风俗一直沿存,但却已逐步发展到了“借佛游春”的地步。其中“摸蚕花奶奶”一事再也没有听说过,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是现在的蚕子再也不需要放在姑娘胸口去捂了,另一方面,如今的小伙子再大胆再开放,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到底也不敢随便伸手的呀。
5仁和镇的“吃咸茶”“吃咸茶”是流行于余杭区仁和、良渚、塘栖一带乡间的一种独特的饮茶习俗,并以仁和镇为中心地带。
所谓“咸茶”,则是在茶中放入“咸料”,“咸料”由橙子皮、野芝麻、豆腐干丁等经盐咸渍后组成。在泡茶时,放入茶叶和“咸料”,冲入开水后再加入一把烘青头就成为“咸茶”了。“咸茶”又被称为“烘豆茶”,由于这茶中必须放入一把烘青豆而得名。在这些地方,“吃咸茶”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并且产生了许多独特的习俗,诸如“打茶会”、“吃新娘子茶”等等。
“吃咸茶”还有许多讲究,比如水要现烧,茶叶要嫩,豆要青,料要多等等。“吃咸茶”为何用“吃”不用“喝”,里面也有学问,“吃咸茶”吃到 必须把茶中的豆、佐料,以及茶叶全部吃掉,不吃点起码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4民间传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案被列为晚清四大冤案之首。故事发生在在晚清年间的浙江余杭县仓前镇。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在我国晚清时期是一件轰动朝野,家喻户晓的大冤案,被列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一百多年来,曾有许多文艺体裁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演出,使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流传甚广。
内容转载自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