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真实还原慈禧手中最
文/翟晓洁
一
光绪三年(公元年)二月底,虽已入春,可此时的北京城仍旧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一片萧索凄寒的景致。
刑部大门突然打开,伴着木门吱吱呀呀的一阵声响,从里面踉踉跄跄走出了一男一女。只见他们身着单薄的囚服,披头散发,满身血垢脏污,面容充盈着泪痕与疲惫。二人相视一看,形同陌路。
门外站着几个亲友模样的人,见男人出来了,一下子奔到面前,为他披上一件深蓝色的廉质棉衣。女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孤家寡人,只得顶着寒风独自前行,寂寥而落寞。
寒风又起,一切劫难终已结束。只是而今回想起来,痛觉未醒。
过去的三年,他们经历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冤案。案件不仅涉及了他两的生死与名誉,还前前后后牵扯了几十位朝廷命官,更惊动了当时的 统治者慈禧太后。最终,一场看似不起眼的刑事案子,演化为清廷*派之争的权利博弈。
男人名叫杨乃武,女子叫“小白菜”。后世将此案称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二
故事发生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现在的余杭区)。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九,在豆腐店做事的伙计葛品连突然暴病身亡。到第二天晚上,葛品连尸体的口鼻中竟然流出了淡淡的血水,葛母见状,怀疑儿子并非病死,而是被人*害的。这样琢磨着,她突然将目光转移到站立一旁的儿媳身上。
儿媳名叫毕秀姑,只因平素喜穿白衣绿裙,因而街坊们都叫她“小白菜”。相传她长得俏丽脱俗,是方圆几里出了名的美人,而她的丈夫葛品连据说其貌不扬、又矮又胖。葛母细细考量:难不成*死自己儿子的,就是这个漂亮的儿媳吗?
随后她与家里人一商量,决定去县衙报案,请人来验尸。
当时的余杭知县,是刚到任不久的河北盐山县人刘锡彤,此人仕途一直不太平顺,他30多岁就已中举,年近七旬却还只是个知县,如此看来,他一生的官运也不过到此了。这位刘大人接到状子后,便带上仵作准备赶往葛家。
正要出门时,突然有朋友到访。刘锡彤将朋友请到了书房,一番寒暄之后,说起了葛家人来报案的事情。没想到这位到访的朋友对这葛家人倒是很熟悉,他还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一个“羊吃白菜”的传闻。
原来,葛品连与小白菜成亲之后,曾在杨乃武家里租住过一段时间。葛品连在豆腐店帮伙,早出晚归,有时忙得太晚,干脆就宿在店中,留小白菜一人在家,好心的杨家人常常叫她一起搭伙吃饭。后来,小白菜仰慕杨乃武的才学,便请他做自己的老师,杨乃武也答应了,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诵经读书。时间久了,邻里之间众说不绝,就有了“羊吃白菜”的传闻,暗指杨乃武与小白菜有了私情。
三
刘锡彤听闻此事,一下子就来劲了。原来,杨乃武与他过节颇深,如果能借此案报复,那也算天赐良机。
此前,刘锡彤曾做过一任余杭知县,但任期未满就因杨乃武检举他“私加税赋,贪污成性”而被罢官。此后,他对杨乃武恨之入骨,一直想找机会除之而后快。如今机会来了,他怎能错过。
怀着这样的心思,刘锡彤立刻带人赶往葛家查验尸体。仵作在看到葛品连尸体后,觉得虽然跟正常的死尸不太一样,但也不像是中*身亡的。他用银针刺探尸体的喉咙部位,银针呈现青黑色,这前后两种互相矛盾的情形,让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便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是服*死的。
听到“服*”这两个字,再加之“羊吃白菜”的传闻,刘锡彤心中喜不自胜,他深信此案就是一个“通奸谋夫”案,而奸夫自然就是他的宿敌——杨乃武。他立即将小白菜带回县衙审问,但审了一个下午,案子毫无进展,小白菜一直大呼冤枉,坚称自己毫不知情,既不知道丈夫是被*杀,更不清楚*药从何而来。
眼见小白菜如此坚定,刘锡彤有些着急了,看来审“谋夫”是审不出所以然的,那只得曲线救国,换个方向——审“通奸”。可惜这次,无论他如何威逼利诱,小白菜只承认杨乃武曾做过他们的房东,但二人之间绝无私情。刘锡彤见此路又不通,便狠下心来,他一拍惊堂木:“用刑!”
根据《大清会典事例》,用于刑罚的法定刑具不外三种:背板、夹棍和拶指。其中可以用于女犯人的只有背板和拶指。背板就是击打臀部,拶指则是我们在电视剧里常见到的夹手指。几番用刑,小白菜痛得死去活来,最终熬不过苦刑,只能“招了”。
小白菜招供时已是凌晨,但刘锡彤此时却异常兴奋,打算一鼓作气把案子审完,便让人传讯杨乃武。杨乃武来到县衙,听明白事情原委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矢口否认这样的诬陷,刘锡彤不慌不忙地拿出了小白菜的口供,一脸事实尽在掌控的得意之态。杨乃武气得发抖,怒斥刘锡彤凭空捏造。
挨了骂的刘锡彤本想对杨乃武用刑,但杨乃武此时已考中了举人,算是天子门生。清朝制度规定,对杨乃武这种有功名之人,不得施以刑罚。刘锡彤一时没有办法,只好先将他押入大牢。
看来要想杨乃武招供,为今之计唯有屈打成招。刘锡彤连夜拟了一封呈文,以小白菜的供词写了结案报告,上报给杭州府,称杨乃武涉嫌“通奸谋夫”,要革去他的功名。
四
当时的杭州知府名叫陈鲁,他拿到呈文后,通过浙江巡抚杨昌浚向朝廷具题。杨乃武与小白菜被押解到杭州府时,朝廷革除杨乃武举人身份的批复也下来。此时,陈鲁可以毫无顾忌地对其用刑了。杨乃武本来恨极了小白菜诬陷自己,但经历了一番番严刑拷打之后,他对小白菜之前的处境感同身受。最终,被折磨得 的他只得也“招了”。
拿到两人的供词之后,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初六,陈鲁作出判决:小白菜因奸同谋杀亲夫被判凌迟,杨乃武因起意杀死他人亲夫处以斩立决。
按照清朝的制度,为避免冤漏,死刑案件必须逐级审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除了要上交知府审理外,还得呈交到浙江按察使司核准。浙江按察使司审核后,再由巡抚上报给朝廷。在浙江按察使司和浙江巡抚这两次审核过程中,已被刑罚折磨得 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只求速死,都放弃了翻案的机会。
就这样,此案在同治二十年的十二月二十日 次结案。浙江巡抚将最终结果上报给了朝廷,只需朝廷批准,便可执行死刑。
虽然狱中的死囚已然放弃伸冤,但是杨乃武的家人却没有放弃。待浙江巡抚上报期间,走投无路的杨家人决定,上京城告御状。杨乃武在家人的鼓励下,写了一份诉状,阐明了自己的冤屈。杨家人先把状纸递送给浙江各级衙门,结果如石沉大海,都没有回应。
接着,他们便去了京城。可是因为没有门路,当时的 监察机关都察院接到诉状后,认定杨家人这样越级上告,违反了大清律制,拒绝受理,而让浙江巡抚重新审查此案。浙江巡抚接到通知后,又转交杭州府重审。就这样,案子绕了一个大圈,还是回到了始作俑者手中,结果自然是维持原判。
经过了这一番折腾,可以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已经失去了所有正常翻案的机会。除非有奇迹发生,否则他两必死无疑。
五
没想到,不久,杨家人找到了一层关系,让这桩板上钉钉的铁案出现了转机。
中国古代官场最重视同乡与同年这两类人际关系。同乡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老乡,同年即同年参加科举考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同学。杨乃武虽然已不再是举人,但他的同年关系网还在。杨有位同年名叫吴以同,他两是同科举人,相交颇深,吴以同相信以杨乃武的人品,绝不会做出通奸杀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恰好,这位吴以同又是胡雪岩的幕友。如此一来,杨乃武便和鼎鼎大名、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扯上了关系。此案审理时,胡雪岩正在杭州筹办胡庆余堂中药店,吴以同将杨乃武的情况告诉了胡雪岩,颇有侠肝义胆的胡雪岩决定出手相助。
此时,胡雪岩的朋友浙江籍官员夏同善丁忧期满,正要回京复职。胡雪岩为他践行时,有意让吴以同作陪,趁机说起杨乃武一案,述明疑忧,夏同善很是震惊,当即答应定会鼎力相助。
同治十三年七月,杨家人再次上京告状,这一次杨乃武的诉状终于被递到了同治帝与慈禧太后的案头。此案虽属人伦要案,但在每日处理*国大事的慈禧眼里,也算不得大事。不过既然报上来了,那就再仔细复查一次吧。于是她下了道谕旨,将此案交浙江巡抚重查。
就这样,案子再一次被打回到浙江巡抚手上。当时任浙江巡抚的是湖南人杨昌浚,此人*功出身,文化水平不高,官也做得一般。接到谕旨后,他不敢怠慢,特地找来了好些与案件毫不相干的官员重审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见到换了主审官,明白事情有了转机,便开始翻供,一再重申自己之前的供词不过是屈打成招所致。
正当二人满怀希望地以为可以沉冤得雪时,一个噩耗传来:年仅19岁的同治帝驾崩了。皇帝崩逝,举国哀痛,这案子只得搁浅了。
六
很快,年仅四岁的光绪帝继位,慈禧、慈安再次垂帘听*。就在新帝登基之际,一份浙江籍御史的奏折被递交上来,这份奏折不仅要为杨乃武与小白菜翻案,更要弹劾浙江巡抚杨昌浚,指控他仗着皇位交替,就将案子堂而皇之地一拖再拖。
原来,面对杨昌浚的拖延无为,夏同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通过多方游说,好不容易才鼓动一位同乡上了这份奏折。
杨乃武是浙江人,浙江自古就是科举大省,所以浙江籍京官比重极大,势力自然也大。而审理案子的杨昌浚却是湖南人,几乎所有浙江籍官员都很同情杨乃武,也对杨昌浚深感不满。渐渐的,这个案子由一个简单的风化案,上升到*派抗衡、官场博弈的高度。
此后,夏同善联合了庞大的同乡加同年力量,许多浙江籍京官纷纷响应,上书弹劾杨昌浚。为了平息众人的愤恨,慈禧斟酌了许久,决定委派新任浙江学*胡瑞澜为钦差大臣,全权复审此案。
胡瑞澜虽然在浙江一带很有名望,但他从来没有审过案子,况且他还是杨昌浚的手下,让他去审一个把自己上司牵扯进去的案子,怎么可能审得明白。按照规矩,钦差大臣应该是从中央选派,但到了清朝末期,中央财*拮据,难以支付钦差大臣的出京经费。这才安排了一个即将要到浙江上任的胡瑞澜兼了钦差大臣。慈禧如此安排,别无他因,不过是为了省钱。
据杨乃武后来回忆,当他得知朝廷选派过来翻案的是胡瑞澜时,好不容易泛起的希望又沉沦谷底。他明知再无生还希望,在狱中写下了一副对联: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学台充邢台乃武归天。
光绪元年十月十八日,在胡瑞澜的结案报告上交给朝廷15日之后,慈禧又一次收到了弹劾的奏折,奏折是是户部给事中边宝泉所写,弹劾对象就是胡瑞澜。奏折中写道,胡瑞澜办理此案时本就心存偏袒,何况他是学*官,没有办案经验,加之他的考评升迁都是杨昌浚说了算,二人之间难免有官官相护之嫌,又何谈主持公道呢?此案还是应当交由刑部从头审理。
而夏同善这边,在杨家人第二次上京告御状时,还找到了一位强有力的帮手——时任刑部侍郎的翁同龢。翁同龢曾先后担任同治光绪帝的老师,很受慈禧的器重。此时,浙江籍官员都认为,只要案子能被移交到刑部,翻案就有了很大的胜算。
慈禧看到这个奏折时,心中猛地被触动了一下,她心里开始打着算盘:何不以此案为契机,狠狠惩治一下湘*,收回江浙一带的控制权。早在咸丰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依靠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势力才得以平息。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浙江等沿江一带就牢牢掌控在了湘*的手里,这也成了慈禧的心腹大患。杨昌浚等人正是湘*在江浙一带的代表,此案涉及的大小官员也几乎都属湘*的势力。可以说,维持原判就是湘派的意思。如果慈禧同意刑部重审,就是和湘派过不去。可如果最终能够成功翻案,不就可以趁机打压湘派了吗?
慈禧细细考量了一番,觉得还是先谨慎行事,于是她驳回了复审,同时批示将此案的卷宗交予刑部研究,待疑点标出后,再交给胡瑞澜做进一步详查。
七
就在慈禧的批示下达后不久,夏同善又召集了浙江籍京官为杨乃武翻案,其中有十八位官员联名写了一封呈词,要求朝廷将此案交刑部审理并昭示天下,又说如果此案得不到平反,那整个浙江将无人会读书上进了。加之当时《申报》一直对此案进行跟踪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慈禧心中的疑虑渐渐散去,她隐约感觉到,教训湘*的时机到了,于是当即同意将此案发到刑部重新审理。
刑部接到谕旨后,一面组织官吏阅览案件卷宗,一面调集杨乃武、小白菜及本案相关证人进京,葛品连的尸棺也被运至北京,以刑部尚书为首的刑部官员,协同五城兵马指挥等地方官,当众开棺验尸。清朝审理案件时的法学依据,主要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书中记载了有关服*致死的详细检验方法。仵作据此法,验出葛品连尸体周身大小骨殖均呈*白色,并无中*迹象,尸骨经过蒸煮之后,也无异常。 得出权威结论:葛品连确是病死。
公道自在人心。该结果一经宣布,审案现场围观群众欢声雷动,欣喜一片。这个尸检结果也让“通奸谋夫”的判决变得毫无依据。随后,涉案人员被重新审问,历时三年,7审7次误判的疑案终于沉冤昭雪,大白于天下。
随后,以翁同龢、夏同善为首的浙江江苏籍“朝议派”,主张对浙江承审官员的冤判严惩不贷;以湖南湖北大臣为首的“实力派”则认为刑部复审不足为凭,其代表人物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认为葛品连尸体已埋在地下三年,*气已散,验不出*是正常的,应该维持原判。
就在慈禧对两派争执犹豫不决时,来自朝议派的都察院御史王昕递上了一份奏折,不仅痛斥了杨昌浚、胡瑞澜等人审案不明,还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欺负慈禧慈安孤儿寡母。这几句话看似轻微却有千钧之重,至此,慈禧终于感觉到时机成熟,该向湘*下手了。光绪三年二月十六日,刘锡彤被革去了知县之职,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且不准以银买赎。杨昌浚、胡瑞澜、陈鲁一干人等皆被革职。
至此,20多个红顶落地,所有经手过的湘派官员几乎无一幸免。
八
杨乃武与小白菜虽说保住了性命,但惩处却是免不了的。二人虽无通奸谋夫之罪,但同食教经,毫不避嫌,也犯了大忌。杨乃武在伸冤诉状中为脱罪而诬陷他人,被处以杖一百,被革除的举人身份也不再恢复;小白菜不守妇道,招致物议,杖八十。
光绪三年(公元年)二月底,被此案折磨了三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终于走出了大牢。此时,杨乃武已经被官司拖累得倾家荡产,身体也因受遍酷刑成了残疾,回到余杭后以种桑养蚕度日。小白菜终因无亲无故,衣食无着,去余杭南门外石门塘准提庵出家为尼,法名慧定。
细细想来,杨乃武与小白菜还算幸运,在那个权力大于法理的时代,他们凭着运气和坚强,赢得了最终的清白。在那朗朗乾坤之下,谁知又有多少无辜的平民生前受尽凌辱折磨,死后含冤莫白。活着,清白地赖活着,总是好的。而此案背后 的赢家自然是慈禧,凭借此番洗冤,她不仅博得了秉公执法的美名,更一举打击了湘*在浙江的势力,可谓一石二鸟。说白了,这宗冤案不过是老佛爷手中一枚顺心的棋子,如此而已。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怎样治儿童患白癜风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