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全攻略
记叙文阅读是全国各地中考的必考内容,选材以课外文章为主,少数地市以节选名著或课内课文为考查对象,综合考查学生浏览、摘录、批注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和启示。其考查特点如下:
常考考点:内容理解与概括、词句赏析、句段作用、人物形象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文章线索、作者情感、写作手法、拓展探究等。
常考主题:生活感悟、挚爱亲情、成长故事、见闻感触、人性光辉等。
选材出处: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者》《意林》等报刊杂志上的文章;②季羡林、林清玄、肖复兴、陈忠实、蒋勋、李汉荣、丁立梅、李丹崖、包利民、朱成玉、张丽钧、邓迎雪、葛闪等名家名人作品。
阅读量:多为~字。
题量分值:题量范围为3~8题;分值跨度较大,为8~23分。
真题练一练一、(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②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儿。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的简单,又是这样的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③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交给她,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④我和大华 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通拳头如雨,打得我鼻青脸肿,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⑤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⑥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⑦我发现, 没有对我唱这首歌的,竟然是大华!
⑧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 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 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地,谁也不去碰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⑩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理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 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
1.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每空8个字)(4分)
①篡改歌词,欺负大华—②—③母亲去世,遭受欺负—④—⑤深夜寻友,找到大华
2.大华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这个细节表现了大华怎样的心理?(2分)
3.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标红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我发现, 没有对我唱这首歌的,竟然是大华!(2分)
(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2分)
4.文中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两处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照应
5.“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点回答。(6分)
1.(4分)②黑夜遇袭,遭到报复④学习游泳,再次交往
2.(2分)表现了大华也想与“我”和好,又碍于自尊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3.(4分)(1)(2分)写出发现大华没有“报复”“我”,出乎“我”的意料,既表现了“我”的惊讶,又流露出“我”的感激,还传达出“我”的愧疚。
(2)(2分)写“我”夜晚再次到护城河边寻找大华,“我”的这个举动一方面表现出“我”对大华的牵挂,另一方面凸显出“我”对大华有信心。
4.(2分)示例一:“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照应“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和“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
示例二:“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照应“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
示例三:“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照应“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
5.(6分)(1)“我”和大华曾因年幼无知互相 ,而大华却能在“我”遭遇不幸时,谅解“我”,包容“我”;(2)“我”和大华虽心有芥蒂,却能不计前嫌,敞开胸怀,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3)“我”在大华最脆弱的时候能挺身而出,我们开始建立真正的友谊;(4)“我”和大华能够心心相通,心有灵犀,无需语言就能知道对方的需求并施以援手。
二、(河南)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6分)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么?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1.(4分)(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3)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
2.(4分)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3.(4分)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