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白菜价值 >> 农家腊白菜

农家腊白菜

 

农家腊白菜

文-梅子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冬月,农家的柴火已经储备得差不多了,房前屋后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干劈柴,棚屋里则立着一捆捆干燥的灌木柴,还堆放着杉树叶、松针等引火柴。接下来还要忙活一项关系农家饭碗的活计,那就是制作腊白菜。这一冬,腊白菜可是农家饭桌上的主角。任你去哪一家,热腾腾的汤锅里总会浮现着腊白菜的身影,烧萝卜、煮豆腐没有它,那就不是农家的味道。一碗素炒腊白菜是早晚必备的小菜,更是寒门学子一个星期住校读书的必带菜肴。

腊白菜的原材料通常是被称作“高脚白”的蔬菜品种。人们如此称呼它,可能基于这种菜杆子长、叶子少,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个长腿少女。这种菜腌制起来,脆生、爽口,不易腐烂。从洒下种子、移栽菜苗,到茁壮成长,不知要上几次农家肥,要浇几次水。记忆中,周六周天经常要帮助母亲抬粪抬水浇菜,肩膀被粗大的杆子压得生疼,每次都是用手扶着杆子带点力,肩上的压力才感觉小些。每年立秋过后,山里的流水开始往地下走。到了冬天,小溪里的水量很小,得用锄头刨挖,用石头拦阻,才能舀出水来,俗称“围水”。孩子们每一次劳动的 乐趣就是围水。流水的浸润让碎石很是松软,稍一用力,就能轻易地把石子聚拢起来,围成小小的堤坝。经过锄头的刨挖,溪流立即浑浊起来,但很快就变得澄澈了。不一会,刨出的深坑就积满了水。先舀上一桶,母亲浇菜的间隙,溪里的水又会渐渐积满,下一桶水就有了着落。等待的间隙,有时还能看到一两只小河虾在溪水里穿梭,一眨眼的功夫就钻到石头缝里不见了。

一担粪一担水,一次次劳作换来了“高脚白”的茁壮成长。白色的杆子坚实有力,翠绿的叶子惹人喜爱,纯自然方式栽种出来的“高脚白”健康、鲜嫩,用它腌制出来的腊白菜口感 。收获的日子如期而至,选一个晴好的日子,全家都去地里挖菜。在“咔擦咔擦”的切菜声中,一颗颗亭亭玉立的“高脚白”躺倒在菜地里,尽情享受着冬日的暖阳。这边晒舒服了,我们还得给它们翻个身,直至整棵菜饱满的热情全部积聚在身体深处,外观呈现出慵懒、松软的姿态,这时就可以运到河边清洗了。摘去破损的外衣,由外到里掰开每一片叶子,细细地给“高脚白”洗个澡,尽量避免破坏它们的完整性,这样既便于挂在竹篙上晾晒,又能保证腌制好后还是完完整整的,这能 上保持“高脚白”的口感。洗好的“高脚白”直接架在竹篙上晾晒,天气好时,大半天的时间就能晾干外表的水分,这时得赶紧收到屋内准备腌制,晾晒时间过长,“高脚白”内部的水分会大大流失,腌制出的脆生度会大大降低。

腌制腊白菜既是体力活,更是气力活。放置将近一年的大陶缸要清洗数遍,用来按压腊白菜的石块和木板也要洗净晾干备用。用来腌菜的盐宜粗不宜细,这样就如同慢火炖肉,让白菜慢慢地吸取盐分,逐渐释放出自己的鲜味,美味更加浓郁也更加持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全家都投入到腌制腊白菜的劳动中去。一颗颗“高脚白”的根部已用菜刀横竖切开几刀,利于盐分渗入。孩子们打下手递菜给父亲,父亲则往菜上抹盐,从菜杆到菜叶,从菜心到外面,都要撒盐揉搓,直至一棵“高脚白”显得柔顺服帖,才递给母亲码入陶缸。就这样,收纳进来的菜陆续被腌制处理后码入陶缸,一棵棵“高脚白”静静地躺在里面酝酿着农家腊白菜的美味。封缸之前,父亲还要洗净双脚,上去把白菜踩得结结实实,直至菜汁溢满陶缸。这是农家代代相传的技法,据说汗脚越厉害,踩过的腊白菜就越好吃。所以,每位农家子弟记忆中都会留有父亲踩腊白菜的身影。说起来也很奇怪,经过汗脚踩过的腊白菜味道确实要好很多,至今我也没有弄明白这是什么原因。这道工序结束后,还要用洗净晾干的木板盖在菜上面,然后压上石块,确保每棵白菜都浸润在饱满的菜汁里,才能避免腐败变质。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高脚白”静睡发酵,生成冬日里不可或缺的美味。大概三周左右,一缸发酵完成的腊白菜就可以启用了。

白色的菜杆、翠绿的菜叶,经过食盐的催化,都已变成暗*色,酸味扑鼻而来,令人精神振奋。记忆里,母亲最家常的做法就是取出两棵腊白菜,漂洗干净,切成半厘米的小段。然后从另一个小陶缸里抓取几个腌红椒,洗净切碎。再去园里采几根新鲜的蒜叶,洗净切碎备用。除了蒜叶,蒜头也不可或缺。菜籽油烧热,拍好的蒜头入锅炝出香味,腊白菜和腌红椒同时入锅翻炒,酸香味很快就会在厨房里弥漫。很快,腊白菜全身浸染着油花,蒜叶入锅,一碗简单开胃的素炒腊白菜就出锅了。无论是大鱼大肉非常稀有的往日农家灶台,还是一年四季不乏荤腥的当下农家饭桌,素炒腊白菜都是最能拨动山民们味蕾的菜肴。

冬日里,腊白菜还是农家火锅不可或缺的配角。无论哪家灶台饭桌,炭火炉子是冬日里一日三餐几乎都会用到的物件。燃烧的炭火上面坐着一口小锅,里面或者盛着炒好的萝卜片,或者是切成小块的豆腐,也或者是炒好的蔬菜。加入适量热水,放点猪油,再拨入一些炒好的腊白菜,在炭火的威力下,腊白菜贡献出自身的酸味和鲜味,提升着这份简易农家火锅的滋味。就着这股热乎劲,孩子们每顿饭都能吃得很香。农家杀猪饭上,腊白菜炒里脊肉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作为配角的腊白菜使得猪肉鲜香倍增,让人们对它欲罢不能。

立春过后,天气渐暖,晴日增多,野山葱生长旺盛,心灵手巧的农家主妇就开始把剩余的腊白菜制作成梅干菜。讲究的农家主妇会不辞辛苦去野地里采摘野山葱,为梅干菜添加滋味。野山葱采摘回来后,去除杂草和枯叶,洗净晾干切碎。腊白菜切碎,和野山葱混合均匀,倒入蒸笼,隔水蒸煮。在蒸汽的作用下,腊白菜内部的精华进一步浓缩,野山葱则尽情释放着天然调味品的味素。再经过几天日头的曝晒,潮湿松软的腊白菜变得干燥松散,颜色也暗沉了不少。然后再回锅蒸煮,摊开曝晒。如此经过三次四的蒸煮和曝晒,腊白菜渐渐变成了黑色,里面散落着细丝状的野山葱,主妇们用心制作的梅干菜就完成了。晒干的梅干菜一般要放入陶罐储存,当年没吃不完的,来年摊开曝晒,依然可以保存很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腊白菜、梅干菜成为农家子弟上学期间必须带的下饭菜,这主要归功于它们不易腐败,便于储存。那个年代,上学孩子的书包里都会装入几个竹筒,或者几个罐头瓶,里面盛着一周的下饭菜,素炒腊白菜或者梅干菜陪伴在他们的求学路上。

现如今,我们在超市或市场,可以买到各种包装、各类品种的腌菜,但是这些从现代工业流水线上下来的成品缺少了一种人情的温暖。农家腊白菜纯手工制作,全家参与,那屋里的大陶缸,那粗长的竹篙,那浸染着汗水的菜园地,无不浸染着人情的味道,令我久久回味,难以忘却。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梅子,生于皖南乡村,从小耳濡目染了大山里的风土人情和儿女情长,在脑海里积累了一份份生动的素材,创作灵感得以激发。现代文明给乡村输送了新鲜的气息,却也侵蚀了乡村太多美妙的风景。生于乡村、热爱乡村却又已经走出乡村的我,渴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用文字去挽留那些或深或浅的乡土记忆,让更多人了解大山里渐行渐远的那些物、那些人、那些事。

投稿/交流:请加梅子







































专治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zyy0512.com/bcjz/3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