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浙江行初秋,带你到桥乡来看桥

 

俗语说:桥归桥、路归路。桥,本是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水面上的路,但是桥的变化,又比路多多了。

据说在摆老资格的时候,北方人爱说:“我吃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多了!”南方人却会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虽作笑谈,但是在江南水乡,一个小镇的确可能都靠桥连系,所以南方人自然爱说桥。

中国各地都有古桥,但是论数量,还要算浙江最多,这大概是由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独特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据史料记载:浙江的古桥,最早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尧舜禹时期。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造桥工艺的进步,浙江的古桥类型和数量都在不断丰富,大致上可以分为拱桥、廊桥、矴步桥、梁桥和浮桥等几类,将浙江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传统桥梁博物馆,所以还得了一个“桥乡”的别称。

山区溪涧密布,平原则是水网纵横。有水,自然便有桥,所以无论是水乡平原,还是丘陵山地,随处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的古桥越流跨空,它们完美地融合在自然风景与建筑群体之间。这些古桥,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本期的“美丽浙江行”栏目,将给大家介绍这些不同类型的古桥,就让我们跟着这些承载了人类脚步的古桥,一起见证历史的变迁,记录着城市的发展。(由于篇幅有限,介绍有详有略,并不能涵盖全面。)

如诗又如画的石拱桥

杭嘉湖平原,地处长三角地区,河网密布,有京杭大运河穿流而过,自古以来便是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各种古桥横跨于水面之上,既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古朴的艺术。

但到底有多少座古桥?谁也不知道。从文献上来看,光杭州城里的古桥就有不少。《钱塘县志》卷三有记载:“钱塘民居稠密,百步十寻,辄有桥梁以通往来。”更不用说整个杭嘉湖平原了。

世事沧桑,随着城市的规划和格局的不断变化,一些古桥或坍塌、或毁损、或迁徙,除了少数名头特别大的,有不少都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模糊远去了。那些存留至今的林林总总的古桥中,又以石质拱桥居多。

如今,走在这些历经了百年、甚至千年时光的古桥上,似乎还能看到当年两岸成荫、水清如镜的光景,听到朝朝暮暮之间不绝的捣衣声。

长达公里、自南向北共跨越了四省两市,京杭大运河从建成开始,一直是南、北方之间的水上交通要道。你可能知道它的终点在杭州,但具体在哪里、终点的标志为何物却不一定清楚。

拱宸桥——杭州的北大门,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标志,也是解读运河的 注脚。对于老杭州人来说,它有着特殊的意义。在那个汽车、火车不发达的年代,京杭大运河便是进、出城的主要通道。当在外游历多年的游子们站在船头,远远望见这座熟悉而高大的身影时,心里已经开始激动:因为看到拱宸桥,就知道运河的终点到了,过了它,杭州就到了,家,也马上就到了。

从桥头拾级而上,脚下是带着历史气息的青石板。明崇祯四年(年),开始修建拱宸桥,此后周边逐渐形成街市。

这里,是当时杭州茶楼最集中的地方,沿运河过来的生意人、游人、香客们都在此歇脚;这里,也是戏院最集中的地方,曾经有天仙、阳春、荣华、福仙四家戏院。一代名角“江南活武松”盖叫天,就是在拱宸桥边的戏院里开始他的舞台生涯。14岁那年,他演出了《天水关》、《翠屏山》、《十八扯》等剧目后,他的名声沿着大运河,红透了大江南北……据说,杭州 部电影也是在桥边的茶楼里播放的。不过,这个只是据说而已,并未经过严密的查证。

作为我国南方三孔薄墩薄拱马蹄形驼峰式石拱桥的代表桥梁之一,拱宸桥经历了战火和多次重建,如今在桥身的栏板上,仍刻有清晰可见“拱宸桥”这三字桥名。

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拱宸桥,见证了昔日运河沿岸的繁华风光,看尽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没落的无奈,浓缩了近代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史。

如今,这里依旧人来人往。站在桥上,似乎会让人产生一种穿越的错觉:左边是白墙乌瓦的古建筑,右边却是高楼耸立的现代城市。对比鲜明,却能和谐共处,每位看官的心里,应该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着多年历史的余杭古镇,文化底蕴丰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建筑、古遗址、古桥、古塔和古寺,值得花时间玩味。

通济桥,位于余杭区余杭镇的西北面,南北向跨越南苕溪,老余杭人也称它为大桥,是一座3孔的石拱桥。据清雍正《浙江通志》和嘉庆《余杭县志》记载,通济桥始建于东汉熹平四年(年),名隆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了,是浙江始建年代最早的古桥之一。

虽是千年古桥,但整座桥造型优美、工艺精致,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上有着无可比拟的科学性:在桥墩的上游砌了两个分水尖,可以大大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建国后,通济桥经历过多次水位超过10米的洪水,依旧安然无恙。同时,桥体拱型石块的连接也是天衣无缝,整座桥就像卧在溪上的彩虹,是老余杭的形象标志。

桥南为通济街,在抗战前是余杭的商业中心。桥的两旁造有檐廊,搭建出小巧别致的店铺,售卖杂货、药材、茶肆酒楼、肉墩鱼摊、针头线脑……桥北在旧时为县衙。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镇水菩萨”的动人故事。相传古时,有一年突发大旱,人们只好到苕溪用勺兜水,没想到触怒了神灵,发了一场大水。眼看整座城就要被淹没了,县官狠了狠心,把自己老婆和女儿丢下苕溪当做祭品。同时,失去亲人的县官自己也 了,索性也跟着跳下去。这时,大水终于退去,于是老百姓都把这个县官叫成“镇水菩萨”。在年,这里还挖出了一块刻有官员模样雕像的石板,为这个故事增添了几分真实性。

清朝末期,这里还发生过轰动大江南北的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冤案”。建国后,这个故事还被编成戏曲搬上舞台,拍成的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也风靡全国,这也为通济桥增添了些许悲剧的色彩。

自古以来,有水的地方就鲜活灵动,通济桥下的河水将余杭分为南北两半,城内外经过几度变迁,不变的是南北山货、百货丝绸集散地的繁荣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的广济桥,一名碧天桥,又名通济桥,俗称长桥。关于桥名的由来,据说是以前塘栖一带在受灾之后,官府、善人会在这里设点赈济灾民,故称得名。

这座七孔马蹄形驼峰式的石拱桥,全长近90米,是京杭大运河上 的一座七孔桥。桥面中间为一个大平台,雕刻着圆形牡丹团花图案,四角望柱的柱头雕琢成覆莲纹饰,拱券上方还刻有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图案,如此丰富多彩的精美雕饰,在江南一带实属少见。

桥的南端有石阶80级,北端则是78级,从桥下拾级而上,感觉像在爬山。当你走到桥顶的时候,古镇全貌尽收眼底。在不远处的北水街上,耸立着一块保存完好的、高达5.45米特大乾隆御碑,上面记载了不少关于塘栖的历史:有浙江百姓在大灾的年月不欠分文的史事;有被康熙帝称赞好井好水的郭璞井;还有不少散落在古镇各处静谧幽深的老宅庭院、绵延婉转的弄堂小巷的风情……

可惜的是关于广济桥的始建年代却一直不详,根据史料记载一说是建成于唐代,但另一说则是建于明代。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江南水乡古镇,自开阜以来,塘栖一直是个商业的 。从15世纪市镇形成之初,就出现了依托运河而生的商业——粮食与丝绸的交易,勤劳的商人们在春季经营茧丝,夏季经营瓜果,秋季经营大米,冬季经营鱼虾。四季分明,人们安居乐业。

以前,这一带还有“走桥”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迎花灯和猜灯迷等传统习俗外,还有走桥祈福的说法。当晚,人们成群结队提着花灯来到河边和桥上游走,祈求来年的好福气,远远望去,煞是壮观。

如今,在桥的北岸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大片建筑和历史风貌,古韵浓郁,游人如织;桥的南岸则是仿古的历史街区,兼具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便利,成为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场所。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嘉兴,在清末就是座“水城”,在城内几十条清澈蜿蜒的河流上,横跨着几百座古老的石桥。每座古桥都像一首诗、一幅画,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致也是嘉兴的魅力所在。

位于秀州区的王江泾镇的长虹桥,东西向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是嘉兴的北大门,同时也是运河开始进入浙江段的标志。它是嘉兴市 的石拱桥,也是浙北平原软基上修建的 的三孔实腹石拱大桥。

“气势宏伟,遥遥相望,犹如长虹卧波”,故名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过数次重修后,依然保存得较好。桥的两坡各有57级石阶,用平整的长条石砌成,桥栏之间用石凿的榫卯联接,朝里侧凿成可供人休憩或观景的弧形。

桥下两侧,分别塑有两尊造型奇特的神兽,当地的老人们说“这是海龙王的九太子,是用来守护长虹桥的。”相传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长虹桥就作为嘉兴的接驾桥,盛况空前。在嘉兴市博物馆珍藏的《虹桥画舫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热闹非凡的场景,和运河沿岸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景象,堪称江南版的“清明上河图”。

桥的东堍原建有一座高大的四柱石牌坊,牌坊上雕有精致的龙凤等图案,可惜已经被拆除;而桥的西堍有座古寺,唤作长虹古寺。其实古寺原来叫做“一宿庵”,因当年乾隆爷曾在庵中留宿一晚而得名。后来改名为城隍庙,近些年在扩建重修时才更名为长虹古寺。

在施工方法上,长虹桥可谓是独具匠心,采用了“堆土法”:即石块砌到多高,土就堆到多高,逐层向上,将拱券砌置成马蹄形,这在几百年前也算是一项创举了。据说,当桥梁即将建成时,桥面上的结顶石却怎么也放不平了。正当工匠们束手无策时,突然出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老人左看右看,将自己的一只鞋子脱下来垫在了石块的一角。这时工匠们发现结顶石已变得四平八稳,刚想感谢老人时,他却早已不见踪影了,众人都说是造桥的义举感动了上天,自然有仙人来相助。

作为一座古桥,寿昌桥的名气并不是很响,但它却是湖州地区 一座“国宝”级的古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整个长三角地区迄今发现的单孔净跨 、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对中国桥梁建筑史的研究有着珍贵的意义。

寿昌桥位于湖州德清县二都村的上渚河上,当地人更习惯叫它“上渚桥”。据明朝嘉靖《武康县志》的记载:“寿昌桥,一名上渚桥,在县(武康县)东南十八里。宋咸淳间邑人姚智建。”可见这座桥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多次整修,目前保存基本完好。

从侧面望去,整座桥造型古朴、弧线优美。如果你仔细看,它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桥身呈紫褐色,这是因为在建造时候,桥面采用了当地 的武康紫石砌筑而成。桥栏为须弥座式的栏板,作为间隔的望柱均是圆头方体,柱头镌有仰覆莲瓣纹饰。同时,呈弧圆形的拱券,在杭嘉湖水乡较为少见。

桥上古藤缠绕,春夏之时,绿意盎然。曾经有热心市民给当地文保部门反映:担心这些植物会损害桥体、影响古桥寿命,不过文保部门却表示,木本植物因为会长大,所以容易破坏桥体结构,而这些草本植物对桥身反而有保护作用:阻止部分雨水通过缝隙流入桥体,防止桥体内填充物流失,同时还可以阻挡阳光和酸雨等侵袭,防止桥体的岩石风化。

在几百年的岁月浸濡中,据说赵孟頫走过这座桥,洪升也走过,姜夔在桥边居住过,大概也有种“弥久留香”的感觉了。

在嘉兴南湖区的凤桥镇,从前有一处千年古刹——石佛寺,而寺庙旁边有座奇特的桥,叫做“三步两爿桥”。

何谓“三步两爿桥”?这是两座奇特的石拱桥,建造在两条河道的交叉处,呈直角相连,因为从 座桥下来、只需要走三步就上了第二座桥,故名“三步两爿桥”,远远地看过去犹如一座连体的“姐妹桥”。

据嘉兴府志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在此地掘得石佛4尊,遂建造寺院供奉,取名为石佛院。相传,寺院竣工后,香火旺盛,香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拜佛,但寺前的两条河阻挡了香客的路,寺内的僧人们便化缘在两河交叉处建起了这座造型奇特的桥。

现在的三步两爿桥,重建于明朝年间。当时有位商人在附近开了个当铺,生意非常红火,他便想做些积德行善之事,就出资重修了这两座石拱桥,并以自己的一双儿女的名字“常丰”和“聚秀”命名。

站在对面望去,这两座桥的桥身遍布藤葛和绿蔓,仿佛已经浑然融为一体。双桥之中南北向的叫聚秀桥,东西向的叫常丰桥,都是单孔半圆形的石拱桥,全桥用花岗岩条石砌成。拱券采用了联锁分节并列砌筑,拱肩处设有横系石一对,拱券上方镶嵌桥额,分别镌有“聚秀”和“常丰”二字。桥面两侧设长条石护栏,各间有望柱8根和12根,并置有抱鼓石。桥顶为方形平台,正中雕刻“轮回”图案,桥两端用两块条石并列铺成的石阶上下,分别为11级和9级。由于江南向来湿润多雨,石阶还凿成了斜纹更有利于防滑,不得不惊叹当时工匠的心思细腻。

三步两爿桥巧妙地利用了河流的地形特点来建造,可谓是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高超水平。在我国尚有少量的双桥,如周庄的双桥、乌镇的双桥等,但两桥相距都有数米或者十多米,而且都是单独的两座桥,有些甚至不是两座石拱桥,而是一拱一梁或两座石梁桥,三步两爿桥可能是国内 的“连体式”双桥,堪称古石拱桥中的稀有珍品。(本文感谢嘉兴吴齐正老先生提供宝贵资料,下期预告《寻访“遗落”在廊桥的梦》)

——转自《浙江行》杂志









































治疗效果好的白癜风医院
怎样治疗白癜风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zyy0512.com/bcgx/7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