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白菜功效 >> 经典品读系列三

经典品读系列三

 

经典品读讲座之四

回娘家

今天我们讲回娘家。回娘家是种中国民俗,各地都有;我们不讲民俗学与民俗内容,我们重点讲河北民歌《回娘家》。这首歌由台湾邓丽君演唱,而后大陆由朱明瑛演唱,唱红全国。

1

试听

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

小河里水流得儿哗啦啦啦啦

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

原来她要回娘家

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

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

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

咿呀咿得儿喂

一片乌云来一阵风儿刮

眼看着山边就要把雨下

躲又没处躲藏又没处藏

豆大的雨点往我身上打呀

咿呀咿得儿喂

淋湿了大红袄吹落了一枝花

胭脂和花粉变成红泥巴

飞了那只鸡跑了那只鸭

吓坏了背后的小娃娃呀

咿呀咿得儿喂

哎呀我怎么去见我的妈

歌曲是孙仪作词,汤尼谱曲。作词谱曲都是艺术,我们暂且不谈,我们单纯把它当作民歌来阅读,来欣赏。

民歌已经传唱几百年了,民歌的内容与形式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不单纯是作曲作词的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诗歌诗歌,诗也是歌,歌也是诗,所以值得我们欣赏分析。

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1、女人为什么要回娘家?

2、前边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3、整首歌有什么意思?

1

个问题是民俗问题,在具体的诗境中,女人年轻,小媳妇,她回家既按一定的风俗习惯,主要目的是向父母展示自己:生活和谐幸福,家境丰收殷实,孩子健康快乐。如果换个角度写,不同的词句,可能表达的是看望年迈父母或者是向父母求救。

2

第二个问题是表达技巧问题,这里用的是一种手法,叫比兴手法。歌星表演可能通过身体与表情语言展示,而文学用文字表达。杨柳轻拂,河水淙淙,都是欢快的气氛,烘托出小媳妇快乐的心情。通过两句背景描写。点明环境,暗示情节,表现主人公心理。这就是比兴手法的妙用。听歌多会发现,越是民歌味浓,越是比兴手法开头居多。除了比兴手法,这首歌歌词前后之间有铺垫、有对比、有照应,自己分析一下。

3

第三个问题换个说法,叫探讨文学作品的意蕴。过去叫概括中心思想,我们发现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不同时代阅读有不同的中心思想,不同的人阅读都有不同的概括。这正是经典非经典的区别所在,意蕴丰富。对于意蕴,只能多深入阅读中体会,不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就完了。

再听一遍

为什么经典歌曲能传唱几百年,因为经典总是勾起多数人的情感记忆,唤醒我们沉睡的艺术细胞。而后这首歌,河北民歌,经港台歌手传唱再输入内地,也算“出口转内销”的,唱出了人类的普遍心理规律和艺术追求。

这首歌听多了,可能会无动于衷,但听之再三,肯定会有所感觉。感觉不太灵敏,说明你的艺术细胞不太发达。或者怯于表达,其实很简单,好搞笑嘛。什么很搞笑?就是这首歌本身很搞笑。艺术上幽默,中国传统叫滑稽。

幽默是一种很复杂的体验,唱歌之时,我们是旁观者。是小媳妇回娘家的旁观者。年轻妇女很美丽,因为年轻。年轻妇女很美丽,也因为她的幸福与自信。她如何打扮?鲜花与脂粉。她带着什么东西?礼物与孩子。她脚步匆匆,是欢快,也是急切。她的心中充满希望。

打扮在今天看来已不时尚,但在历史视野里看,就是爱美、展示美。在回家的时候,刻意精心打扮自己,就是展示自己的幸福。母女相见,除了问询孩子,更多地的问候侧重于生活的富裕或拮据,而手提鸡鸭,背背宝宝,就是向父母报喜。

前边是欢欢喜喜回娘家,后来变成了狼狈难堪,我怎么去见我的妈?怎么啦?天公不作美。属于天公不作美的,如果结果是悲剧,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叫命运决定人生。这样的悲剧即命运悲剧。但与大事故,非大灾难只是小事故,小变故,这样的变故我们也称为“恶作剧”,是老天给年轻人开玩笑。这样的玩笑看得多了,就是中国式的喜剧幽默常用的方式。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变故,一切都不过是天公或上帝的玩笑而已。这种心态,就是中国人传统的乐感文化。

喜剧艺术通用的手法现在叫反转。中华文化几千年,反过来,转过去,已经反转了若干次,只有大心胸才能理解并透视这种反转,把含有悲剧因素的生活内涵喜剧化,就是民间艺术的普遍特征。

是什么造成歌曲中情境反转?因为一场风雨。真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的旦夕祸福”!中国古代叫幽默叫“滑稽突梯”。钱钟书对此解释最深切有趣。

再听一遍

然后你知道这首歌的意思是什么了吧。意思深着呢,人物,小媳妇。事件,回娘家。我怎么去看我的妈。问题所在。本来是一般疑问句,怎么去见,带着自己的美丽、富裕、圆满、幸福去见父母。充满期待,充满希望。充足的准备都代表着幸福,支撑着自信,可结果呢,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自信变成自伤,希望变成失望,使有变成了无:

头上的花——落了、脸上的脂粉——泥巴了、鸡——飞了,鸭——跑了,大红袄——湿了,胖娃娃——哭了。

我怎么去见我的妈!此句话从一般疑问句变成了感叹式的反问句。人活一张脸,有脸有面儿变成没脸没皮了,这样的模式可以称为可称为“有——无”模式或者“希望——失望”模式。这种模式在二十年前的年,大作家王蒙已经谈过。这样的模式也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如果我们身临其境,我们都是小媳妇,我们只有收拾失望的残片,重新整合成新的希望,这是积极的人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只是旁观者,我们也因为从中汲取经验与智慧,让我们的生活减少失望。

一方面,要知道,所有的希望都会失望,所有的存在都是消亡。有誓言有盟约就有背叛,没有背叛为何还要发誓。矛盾往往体现于事物本身。

明代有个六如居士,叫唐伯虎。他考中乡度的解元,也就是本省 名,参加会试时因为见过主考,被告作弊,结果刷名逐出。后来看透了,种桃花自号桃花仙人。他别号的“六如”什么意思,源于《金刚经》一偈:

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

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如果让他来听《回娘家》,他一定会说《回娘家》,本是梦,终归空。

如果让明代的杨慎来听《回娘家》,他一定会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想当年,逞才好胜的周瑜、杨修,或者是老谋深算的曹操、司马懿,最终不过是作为创作《三国演义》的材料,供后人欣赏。距离产生艺术的美。而我们惯听《回娘家》,把自己与小媳妇拉开些距离,感受其中的艺术内涵,果能轻松一下,付之一笑,也许已经悟透了。

对经典文学的阅读鉴赏,许多同学会说,作家也许不那么想呢?其实,创作谈不等于鉴赏谈,欣赏可以再创造,可以多次解释。比如民歌,我们今天再听,一定与过去不一样。

下面再给你一首河北民歌,题目叫《小白菜》,你听听,过十年再听听,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十年后会发现,还是那首歌,在唱,而你已经长大了。

河北民歌《小白菜》歌词:

小白菜呀地里*呀

三两岁呀没了娘呀

跟着爹爹好生过呀

只怕爹爹娶后娘呀

娶了后娘三年半呀

生个弟弟比我强呀

弟弟吃面我喝汤呀

端起碗来泪汪汪呀

亲娘呀亲娘呀

亲娘想我谁知道呀

我想亲娘在梦中呀

桃花开花杏花落呀

想起亲娘一阵风呀

亲娘呀亲娘呀

end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zyy0512.com/bcgx/31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