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就赚钱贵州推进农光互补
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黑土河镇半坡村的山坡上,光伏电池板排列齐整,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蔚为壮观。
光伏电池板下,大白菜、白萝卜、莲花白等各类蔬菜长势良好,不时有一群群黑山羊经过,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一派繁忙祥和的景象。
“太阳出来就赚钱,光伏给我好光景”,这是贵州群众对光伏发电站最直观的感受。
作为长江以南最大产煤省,贵州是一座“能源富矿”。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条件,让这里一度被认为是“无风”“无光”新能源资源匮乏区,而技术进步和空间挖潜,正在悄然改变“西南煤海”的能源版图。
年,随着装机3万千瓦的威宁平箐光伏电站建成投产,贵州实现光伏发电“零”突破。年、年,贵州抢抓国家光伏发电竞价*策机遇期,连续两年取得了竞价规模、建设速度、并网规模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光伏装机规模突破万千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近年来,贵州光伏电站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与当地农业产业“默契配合”,黔贵大地“农光互补”,带来风“光”无限。
光伏+农业,延伸产业链
“我们在当地高海拔低产旱地和荒地,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电站在发电的同时,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带动当地农民实现稳收增收。”威宁能源公司工作人员代波介绍,今年,该公司光伏板下的亩有效土地种植了10多种农作物,预计年产值近亿元。
目前,依托光伏发电站,威宁自治县的龙街设施农业光伏示范项目、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红油菜苔、乐利农业光伏电站万寿菊、松木坎农业光伏电站灌木茶、么站农业光伏电站马铃薯、林场农业光伏电站莲花白、小官山农业光伏电站荞麦等等,累计种植面积近亩。
“龙街设施农业光伏示范项目种植的平菇,截至目前总产量86.5万斤、产值近万元,为当地村民余人创造就业条件。而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种植的红油菜苔产量万斤,产值万元,用工平均每天36人。”代波介绍,通过与专业的农业种植公司合作,规模化、科技化种植,延伸了农业产业链,给当地创造更大的经济收入。
“农光互补”,为乡村发展“造血”。“土地租金再加上种庄稼的双重收入,钱包鼓起来了,家里面的房子也重新翻修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能源公司的‘光’照进了我们心里。”家住龙街镇龙街村扁居组的陈秋香家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农业光伏项目的推进。
下一步,威宁能源公司将加大农业光伏项目的推进力度,将光伏板下亩可耕种面积全部利用起来,有力助推威宁自治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村民在光伏发电板下放羊
光伏+生态,减排有妙招
近年来,贵州通过能源结构之变,在碳排放上做“减法”,加速推进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
位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的纳卜光伏电站,总容量17万千瓦,于年12月30日并网运行。项目总共占地亩,每年生产1.8亿度电。
数据显示,该项目建成后,每年节省标煤4.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8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19万吨,实现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及其他电源协调发展。
作为贵州早期在清洁能源上积极探索开发的罗甸县,近年来持续着力清洁低碳能源产业开发,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着力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生态发展贡献力量。光伏发电板对于治理当地石漠化,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对光伏板下除草,试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带动当地农民就业。
罗甸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目前已建成并实现全容量并网的光伏电站共18个,总装机容量.6MW。在建的地面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有3个,总规模MW。今年罗甸县新签订5个光伏项目,总规模为MW,预计总投资23亿元。整体项目建成并网发电后,罗甸光伏发电总容量将达到.6MW。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光伏装机从年初的3万千瓦增加到年底的万千瓦,成为全省继火电、水电后的第三大电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慢到快的跨越式、规模化发展,贵州晒出了能源结构变化的优异答卷。
位于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黑土河镇半坡村的光伏发电站
光伏+农户,收入有保障
“自从建了这个光伏发电厂,我们村群众获得了很实在的实惠,户人家每年每户都能获得多元的分红。”在望谟县乐旺镇大湾村,村主任罗应辉乐呵呵地说,村民不用出力就有钱进,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
年,望谟县乐旺镇大湾村光伏项目和乐旺镇懂木村光伏项目相继建成,通过南方电网贵州望谟供电局35千伏乐旺变电站上网,所辖两个村户人家每年每户可以获得分红元,拓宽了当地农户的增收渠道。
对于54岁的晴隆县紫马乡栗树村农民陈天粉来说,村里建起光伏电站,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更改写了石漠化荒山的未来。
过去,这里曾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山区,年,紫马乡栗树村建起一座占地多亩的光伏电站,“工作灵活,来一天有一天的钱,这两年累计已收入四五万元。”陈天粉说,家门口就业,主要工作就是养护好光伏板。
“光伏基地给农民创造了就业岗位,增加土地流转收入,更实现了节能减排。”紫马光伏电站站长余厚山说,这个光伏电站一年可发电万千瓦时左右。由此推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燃煤3万吨,实现减排二氧化碳8.4万吨、二氧化硫1.08万吨、烟尘3.6万吨……
从电站第一块光伏板搭建开始,陈天粉就来到电站务工,工作之余,她还拍摄了不少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分享,石漠化地区的华丽转身,让不少人为之赞叹。
“太阳出来就赚钱。”陈天粉与栗树村的一块块光伏电池板一起,见证了荒山中崛起绿色能源基地的蜕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
编辑李娟
编审闵捷杨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