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别过早地教孩子,你以为是开发智
邻居家奶奶,带着她的小孙子来串门。小孙子一张口,嘴里巴拉巴拉地,从唐诗背到宋词,中间都不带停顿。
这一操作,看得我们一愣一愣的。特别是布妞,像看什么稀奇物种似地盯着人家,眼睛一眨不眨。好在这娃心大,耐心等男孩背完,拽着他的手就要去玩滑滑梯。
我从家里老人的表情中看出来:他们有些焦虑了。
男孩只比布妞大一个月,人家的知识储备,确实甩布妞一大截。
都说孩子要做早教启蒙,有利于智力开发。但孩子在学龄前,攀比孩子的知识储备,真的就有利于以后学习吗?
一:孩子学习有敏感期心理学上认为,在孩童时期,会出现一些特定学习机会的“宽窗期”,又叫“敏感期”。
孩子在“敏感期”时,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会特别容易。而一旦错过,以后想再学,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可能还达不到好的效果。
比如0-6岁的“语言敏感期”,其中3岁前最为重要。
如果孩子在3岁前没有打好语言的基础,6岁前没有及时补救。那么以后说话,可能会存在不流畅、不利索、学不会的现象。
又比如2岁开始进入“秩序敏感期”。
孩子对物品存在的空间位置有一定的秩序要求,不允许随便打乱。如果孩子没有被允许发展出秩序的敏感性,他以后学习知识,就很难进行逻辑分类,发展出条理性。
孩子在进入“敏感期”时,不需要父母督促,他也会表现出天然的兴趣,自发地去做某一件事。
但如果孩子还不到学习某个知识的敏感期,父母强行要求他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兴趣,导致他产生抵触心理。
比如认字。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指出:孩子在5岁左右,会进入符号(识字)的敏感期。
如果我们在孩子5岁以后,进行文字的启蒙,确实能激发孩子的天赋,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但启蒙,并不等于“教学”。即便在孩子的“敏感期”内,过度地教学,只会是揠苗助长。
二:孩子的记忆方式虽说孩子在敏感期识字、拼读,能事半功倍。但在启蒙时,我们先要了解孩子的思维和记忆方式。
《发展心理学》指出:幼儿期的孩子,以形象记忆为主,5岁前基本没有记忆策略。
这话啥意思呢?
就是说,孩子记住一个东西,基本是看外观形象的。比如你给他看一个苹果,他记住了:哦,这是苹果。
苹果的这个外观图像,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等下次你再拿出苹果来,他就知道了,长成这个样子的东西,叫苹果。
孩子认字也是一样的道理。你给他看一个字,他多看几遍,把字的样子记住了。等下次你再指给他看时,他就知道,这字念啥。
孩子5岁前,没有记忆策略。他能记住东西的方式,基本是靠机械记忆——重复记和背。
既然孩子幼儿期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又无记忆策略,那他知道唐诗宋词的意义吗?
讲真,还真不知道。
你看娃摇头晃脑地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背得有模有样,但实际,他并不知道那是啥意思。
“依”长啥样?“尽”长啥样?“依山尽”又长啥样?他根本就不清楚。背得挺有诗意,但实际,在他看来,跟念“萝卜、白菜、癞蛤蟆”是一样的,没啥区别。
因为,他只是机械地死记硬背了而已。
并且,如果我们为了所谓的“开发智力”和“不落后于人”,拼命地让孩子多认字、多背书。等到了真正要认字学习的时候,他可能就失去兴趣,甚至反感了。
当然,布谷妈讲到这,并不是说,不让孩子学习知识。而是告诉大家,对于孩子的启蒙,我们不要太焦虑,也不要去拿娃与别家孩子比。
在学龄前,我们可以适当寓教于乐。但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兴趣,保持孩子汲取知识的热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如何恰当地引导?既然说了,教孩子识记和认字,既不能过急,也不能过度。那有哪些方法,可以恰当地增加孩子的认知呢?
●无意引导
啥叫无意引导?
就是不经意地,把知识教给孩子。
由于幼儿期的孩子,学习知识是以无意识为主。他不是刻意地汲取知识,而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就把知识记住了。
所以,当遇到机会时,我们就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把知识教给孩子。
比如去到动物园,看到指示牌上写着“大象”,就可以告诉孩子:“这两个字是:大象。”孩子除了看动物本身,还会对代表动物的那个文字很感兴趣。
去到别处,看到有提示或警示牌,都可以给孩子解说。
又或者,平时在听儿歌、亲子阅读的时候,把知识以“磨耳朵”的形式,增加孩子的“熟悉感”。
孩子在无形中吸收知识,比你正儿八经教他读写、复习、背诵有意义多了。孩子愿意学,也就会更有效。
●鼓励孩子说
3-6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
这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多表达。
比如在动物园教过孩子“大象”后,回家读绘本,再看到这两个字,就可以鼓励孩子说出来。即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多教几遍。
又或者,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进行诗歌“接龙”。
在教幼儿期的孩子知识时,我们不要抱有“功利”的心态。觉得教了几遍,孩子就“必须”得记住。或者别人家孩子学的东西远远超过自家孩子,就心急也要求孩子学多少。
有这样的功利心态,很容易让孩子心生抵触,或者有心理压力,反而产生抵触情绪。
只有兴趣和热情,才是孩子增加认知的关键。
●当然也别畏缩
有位妈妈朋友问我:“是不是5岁前教孩子认字或者读书不好?”
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有些孩子的“符号”敏感期会提前,比如4岁左右可能就对文字很感兴趣。而有的孩子会推迟,可能5岁过了才表现出兴趣。
我们尽量做到不刻意。只是当孩子对文字符号表现出兴趣,并且问你“妈妈,这是什么”时,我们也不要退缩,觉得过早教孩子认字不好。
而应该大胆说出来,教给孩子知识。
增加孩子的认知,我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保持孩子的兴趣,让他顺其自然地去掌握、学习,这才是最佳状态。
如果孩子对文字不感兴趣,那就陪孩子读读绘本,鼓励他表达,为他之后接触文字打好基础。
很多妈妈会焦虑娃的“早教”。但其实,孩子在6岁前,会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他会用行动告诉你,他对什么感兴趣了。
我们若能跟上孩子的节奏,提供适当的帮助,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用心浇灌,静待花开”,这句话,用在6岁前的孩子身上,再适合不过了。
希望我们在育儿路上,能少一些焦虑,多一些等待。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