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物,榆中话有别称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兰州日报」蒲公英,它的薹秆挺直、花朵鲜*俊美、花絮裹着的种子四处飘散如好男儿似的四海为家的缘故吧,家乡的人们称它*花郎。蒲公英是野菜,也是中药材,《本草纲目·菜部·蒲公英》说,它也叫“耩耨草、金簪草、*花地丁”,“属土,开*花,味甘。解食*,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阳经。化热*,消恶肿、结核、疔肿。”“掺牙,乌须发,壮筋骨。”“乳痈红肿。蒲公英一两,忍冬藤二两,捣烂,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睡觉病即去矣。”“疳疮疔*。蒲公英捣烂覆之。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乡亲们懂得这些,铲蒲公英,冲洗,晾晒,收藏,平时泡水喝。防风,地埂旁,水渠边,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叶儿状如胡萝卜缨,绿茵茵的,可以当野菜吃,有淡淡的麻味,因此,家乡的人称它麻缨子。防风也是中药材,《本草纲目》有记载,它的药效就是它的名称“防风”。凤仙,榆中人称为海蒳,农家的庭院里多有种植。凤仙花开,剪一枝,将茎、叶、花捣碎成泥,睡觉前把花泥抹在指甲上,内层包上向日葵叶儿,外层包上毛巾,整整一夜,第二天早晨,解了毛巾、叶儿,指甲就红了。孩子们染,成年妇女也染,今晚染左手,明晚染右手,有了红指甲,好看不说,手不糙,下地干活,不戴手套,指甲周围的皮肤也不裂口,不起刺。凤仙花,易种易活,花朵俊美,一花多能,供观赏、染指甲、防蚊蝇——《本草纲目》说,凤仙花又名“旱珍珠、金凤花、小桃红、海蒳、染指甲草”,“此草不生虫蠹,蜂蝶亦不近”。软儿梨,有多种叫法。果树年轻,果实皮薄肉嫩,叫香水梨;树龄较长,皮厚肉老,叫作柴果;树龄很长,皮厚肉老刺多,称老柴果。豌豆,通常称圆豆子。种豌豆,可以倒茬、肥地,北山地土广袤,土层厚,抗干旱,宜种植,是当地的特产之一。川区的人家在地角地边也种,六月份,让孩子们吃脆嫩甜美的青豆、豆荚。甜菜,叫糖萝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总要种植四五十亩,个头大的送到许家台火车站糖厂的收购点卖钱,个头小的,分给社员,垫补口粮,人们拿它煮着吃,擦成细丝撒上玉米面做焌[qū]馍吃,煮熟后切成片划成条,晒干后存起来当糖果吃。芥[jiè]麦,叫芥[gài]麦。芥[jiè]麦是芥菜的果实,味辛辣,研成细末,沸水烫过后是凉面、凉粉、酿皮的调味佳品。苤[piě]蓝,叫茄莲。和大白菜一样,苤蓝是一种很普通的蔬菜,好种易活,果实扁圆,小的一二斤,大的五六斤,外皮翠绿,肉质浅绿,甜脆鲜嫩,生食、炒食、包饺子、包包子、腌咸菜、泡酸菜、切成薄片烩面片都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农家会种一畦苤蓝,五月下旬播种,十月中旬收获,腌过咸菜,剩余的储藏在地窖里,供冬季和春季食用。说到苤蓝,有个小故事呢。五年级学生的作文里有“姥姥用茄莲腌的咸菜真好吃,脆脆的,麻麻的”的句子,我将“茄莲”改为“苤蓝”,注上了拼音piělan,(注:旧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注音piěla,第11版《新华字典》注音piělan,后者接近榆中话,故在学生作文本上注piělan。)作文本发下来,学生看了批阅质疑道,“老师,苤蓝是什么呀,听起来怪怪的,说起来也很别扭。”我做了解释,学生又问,“那以后说茄莲,还是说苤蓝呢?”我说,“口语中可以按习惯说‘茄莲’,写在作文里要用‘苤蓝’,这样,别人听得懂,看得明白。”好多年没腌咸菜了,打算今年霜降后腌一坛子,自己种的菜吃起来放心,五一节期间,我买了苤蓝的种子,两个星期后下种。种子包装袋的正面印刷着醒目的“春秋青苤兰”,名称下面是苤蓝的图案,“苤兰”是“苤蓝”吗?我查了字典、词典,有“苤蓝”,无“苤兰”,大概是商家将“蓝”简写为“兰”了。大豆,称*豆;蚕豆,称大豆;燕麦,称玉麦;胡麻,称红麻;胡萝卜,称红萝卜;西葫芦,称番瓜;芫荽,称香菜……这样的别称还有很多。这些别称,有的是根据事物的颜色、特性,家乡的人们自行命名的,如:*豆、玉麦、红萝卜、糖萝卜、香菜;有的是多音字,读别了,如:芥麦;有的是读音相近,老一辈人说错了,一辈一辈传承下来,在本土约定俗成,如:茄莲。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榆中话对事物的别称,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特色,是游子的一缕乡愁。□张建祖文/图-09-:00:00: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zyy0512.com/bcgx/37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