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悲痛的数据,感慨万千
本号第篇原创
今天看到一组让我特别震惊的数据,截止到年末,中国有万人因还不起钱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说,按照14亿人口来计算的话,每88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老赖。
而更令人心痛的是,因背负债务继续偿还的未被法院列为失信执行人数量是的5-7倍,也就是说,你身边每12-18个人中就有1个是资不抵债的。
在这万人中,主力群体就是80后和90后,其中每一个80后平均负债20万,每一个90后平均负债负债19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万人中,近71%的人是大专以上学历。
恰恰是80后、90后是当前生育主力群体,为什么二胎*策开放后,生育率依然提高不上来,主要原因就是超前消费所导致的生活、工作、家庭等压力,使得这类群体生不起、养不起。
这就是房地产商业化、医疗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恶果。老K是典型的80后,经历了国家从改革开放40年的各种改革。当年赶上非典高考,恰恰赶上了高考制度改革,由文理综合改为大综合,毕业后又赶上金融危机,随之而来的就是房地产的*金20年,互联网时代的井喷,以及医疗和教育商业商业化改革,现在是税务体制改革,将来是延迟退休改革……
总结起来,80后、90后的成长经历,是一段一切向钱看的过程,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权力寻租和原始资金积累的空间极大,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有钱能使*推磨的理念根植在内心深处,加上西方文化的侵蚀和渗透,导致提前消费的理念根植于心。
大家看到这组数据后是什么样的感受,可以在文末留言。
最近有个网友与我分享了一个项目,他非常看好,但我看完运营模式后,感到非常悲观,是不太可能做起来的。
项目大概是这样子的,一个平台,一边对接商户,一边对接消费者,然后招商地区负责人,这个负责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拉商户到他们的平台上,然后用户在平台上消费后,平台给商户和消费者按一定比例返利,目前的返利是平台方出钱,但后期做大后利润来源于商户的返利。
这个模式是不是很熟悉?对的,就是类似于目前比较火爆的社区团购。那今天就顺便聊聊社区团购。老K怎么看?网上有很多分析,观点几乎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前期的补贴就是为了后期垄断后的掘金。今天,我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无论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只要是商业,本性就是利益 化。
其次,资本获得利益之后的走势必然是形成垄断,赚取超额利益。
第三,面对超额利益的诱惑,伦理和道德将失去约束。
以上这三点适用于任何一个私人资本,但不完全适用于国有资本。
打着造福社会,服务群众的普惠旗号,以巨额资金作为补贴,通过干掉散户最终形成垄断,成为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操作者,盯着几困毫无科技含量的白菜,热衷于短期的套利变现,违背着道德与伦理,在底线边缘疯狂试探,最终这样的企业必然会轰然倒下。
一个持久的企业,必然是着眼于长期的科学技术创新,给人类社会带来无限便利的可能。
话题回到那个平台项目,虽然前期是平台投入资金给商户和消费者做返利补贴,即使到后期积累的大量数据也不可能做起来的。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商业盈利模式来源于商户的返利,同样价格的产品,在现有的平台(淘宝、拼多多、京东)的互联网平台就能满足,谁还会在意块八毛的返利呢?况且生活用品价格如此透明,还能低到哪里呢?
第二,即使是做区域线下商户,也 做不过现有的平台(58、美团、饿了么、携程)等。
第三,背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