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百姓吃变四十年
齐齐哈尔新闻网12月10日讯(王子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如今,百姓家餐桌上的饭菜种类日渐丰富,从过去渴望吃一碗白米饭,到现在足不出户即可享用四海珍馐。四十年来,社会发展和生活进步让百姓餐桌发生了质的飞跃。从餐桌看百姓生活变化清晨6:00多,鹤城的天刚刚擦亮,凉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市民赵振龙领着孙子钻进了一家早餐铺。两根油条、两碗豆腐脑、一叠小咸菜,一顿热乎的早餐爷孙俩吃的津津有味。“孩子上学早,我们爷俩在外头吃一口没多钱儿,还省事!”老赵年生人,家住龙沙区,是个地道的“老卜奎”。他常说,跟以前比,吃的这块有了很大改善。“过去,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挺紧巴,粮食、副食啥的都得精打细算。通常都是拿番薯、野菜充饥,市面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和白菜。”老赵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候,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粥,已经是整个冬日的早晨里,最温暖的回忆!因为食物稀缺,所以逢年过节便成了老赵最期盼的日子。“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大人就会领着我们到供销社买东西,每次都是一大早就得去排队。”70年代,买东西离不开各种票证。慢慢的,百姓的日子开始好起来,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并且食品开始多元化,各地也有了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到了80年代,吃的方面就有了很大变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走街串巷卖食品的人多了起来。”老赵说,那会卖糖的从家门口路过,儿子只要听到吆喝声,就会软磨硬泡地嚷着要买。90年代初期,鹤城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日三餐也不再像过去那么单调,三天两头就得吃顿荤菜。与此同时,大街小巷也冒出了一家家饭店,但凡谁家有个喜庆事,通常都会在饭店“摆桌”,不仅省事,而且体面。回想起第一次下馆子的经历,老赵仍然历历在目。“那会是个亲戚家办喜事,饭店叫啥名记不清了,就在鹤城体育场底下。桌子上10个菜,好多都是过年才舍得吃的,味道非常好!”90年代初,老赵在一百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每个月工资才多,吃饭都是买了菜回家自己做,“下馆子”对他来说是件极为奢侈的事情。到了90年代后期,鹤城的餐饮业蓬勃发展,“下馆子”已经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再往后,洋快餐进驻鹤城,受到年轻人,特别是孩子的喜爱;粤菜、川菜、徽菜等各种名大菜系涌向鹤城;韩国烤肉、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竞相争追……可以说,在家门口就能尝到各地的美味佳肴。现在,百姓的健康观念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开始想着如何吃的健康,对回归绿色的水果蔬菜更加重视。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品质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价格。哪些菜搭配起来更合理?海鲜怎么吃更有营养?不同年纪的人吃饭要注意啥?一个个关于怎么吃才更健康的问题已成为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改革开放40年,饿肚子、食物单一等问题已经成为老一辈人口中的往事。如今,各大菜市场内菜品繁多,摊位前总是人来人往;大型超市开到了家门口,每去一趟总是满载而归;多元化的餐饮连锁涌入鹤城,五花八门的吃法让人眼前一新。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新意、吃出健康。在大饱口福的同时,鹤城人完成了从最初从食以果腹到健康饮食的变迁。撑起百姓舌尖“保护伞”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说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上了年岁的人都会说:“年轻那会大家只顾填饱肚子,没听说谁是吃出毛病的。”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迎来发展新机遇。在金钱的驱使下,个别不法商贩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红了眼、黑了心”,食品安全问题浮出水面。这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事,关乎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市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工作中,不断强化食品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创新监管方式,并连续四年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选为“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扫码后,通过手机就能看到饭店后厨的工作状态,这就是‘明厨亮灶’工程带来的变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原来,“明厨亮灶”工程是由餐饮加工企业采用透明厨房、视频厨房和网络厨房三种方式,将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公开呈现给消费者,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的一种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进一步强化了监督部门对餐饮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的监督,而且引导消费者更有效地参与到对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之中。当前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形成监管体制机制并不断完善,同时,进一步延伸触角,规范农村食品经营市场,保障乡村居民“舌尖上的安全”。“这里任一一件商品的信息都能清楚查到。”在富拉尔基区长青乡后库勒村的一家小卖店内,监管人员说。随后,记者拿起一瓶水,老板很快找出这瓶水的“一票通”,上面详细记录着商品名称、商品代码、生产日期等信息。除此之外,上面还有一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zyy0512.com/bccp/402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