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10万人爆哭山海情的原型

 

作者

月弥

十点人物志原创

电视剧《山海情》收官了,开播时9.1分,到现在9.4,是近五年来国产剧 分作品。

正午阳光出品,孔笙导演,《闯关东》编剧高满堂担任总策划。

但《山海情》更让人惊喜的是:真实。

《山海情》的山,是宁夏。海,是对口帮扶的福建。这部剧讲述的,是在福建的支援帮助下,宁夏西海固从荒漠戈壁到塞上江南的发展变迁,当地人民的日子逐渐好起来的故事。

*轩、张嘉益、热依扎、*、闫妮……在宁夏的漫天*沙里,主演们个个操着方言,衣服灰扑扑,皮肤粗糙、嘴唇皲裂,脸颊上还有西北特有的红二团。

《山海情》讲扶贫,真实得就像从*土里长出来的一样。然而真实的情况要比电视剧里还要艰苦复杂。

故事发生在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出了名的“瘠苦甲天下”。

年前,宁夏许多山沟里耕地面积小,地全都种上土豆和玉米,还是吃不饱,村子里人人挨过饿。

剧中,为了一口水窖、一头驴,就让女儿辍学嫁人;三兄弟穷得只有一条裤子,谁有事就给谁穿,都是当地的真实事件。

为了帮助脱贫,*府也发过扶贫用的动物,但农民没技术也不会养,在剧中,81只扶贫珍珠鸡,被偷着吃得就剩下一只。要靠自身发展脱贫,并不容易。

而在东南沿海,九十年代,经济迅速腾飞。在*策的号召下,年,福建和宁夏结成了对口帮扶,共同攻克脱贫难关。

两省区商定,在西海固地区实行吊庄移民*策,建立一个“闽宁村”。所谓吊庄移民,就是要把村民们从山里头,搬迁到几百公里外的平原上去。

在规划中,搬迁的目的地附近有包兰铁路和国营农场,离银川也近,农民们可以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收拾房子地。等扬水站修好了,还可以引*河水灌溉,水浇到地里,又是一个塞上江南。

然而在开发之前,那里只有戈壁荒滩,没水没电,还经常刮沙尘暴。许多原本抢着去的农民,刚到那就赶上沙尘暴,一晚上都没熬过就回来了。

人们发现,这是真的苦。

山沟里再苦,好歹有祖祖辈辈留下的几间土房。要是搬过去,抛下了原本的房子和庄稼不说,村里没有几户人家能凑够盖房子的钱,要把戈壁滩变成耕地,更是要一寸寸地开荒拓土。

即使有了福建的支援,从当年的“干沙滩”,变成如今的“金沙滩”,也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

《山海情》的编剧看完资料后很感慨:“闽宁村的拓荒者,都是用牙断铁的人”。这话一点也不假。

剧中的老支书,带头吊庄去戈壁滩开荒,一寸寸地把沙石筛出来。听说种树可以防风沙,每天没日没夜地种树, 把腰累坏了,落下了病根。

在最早一批的闽宁村拓荒者里,最年长的张正元老人,也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他有在荒漠中栖身的本领,擅长挖掘地窝子。

老人手里提着一把铮亮的洋镐,一个人在荒漠上挖地坑。一洋镐下去,火星乱溅,只能掘出一拳大的泥土。荒漠的浮层全是沙石,挖到一米来深时,又变成了红胶泥。他花了7天时间挖出一个深2米、宽3米,长6米的大坑。

接着又用红土坯从坑底往上垒起一道墙,高出地面1米。再用椽子在隆起的上方搭个人字形的顶,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又用麦草和泥土和成泥巴,抹在上面,就这样,一座地窝子就诞生了。

老人就这样挖了三个地窝子,把孩子们都动员到闽宁村来。支持他们去打工,自己则留在闽宁村种树。余下的岁月里,老人都在种树、养树、护树。

老人会对儿女们说:“连大地上的树都不爱,世人还有啥好爱的嘛!”九十三岁谢世时,他叮嘱儿女们:“镇上的土地精贵得很,你们把我埋远些,房前屋后多种树。”

*轩主演的主角马徳福,是宁夏*土之上,无数基层干部的缩影。他的原型之一谢兴昌,就是 批从西海固山区搬迁到闽宁村的移民。

年7月15日,闽宁村在银川城外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谢兴昌当时就在奠基仪式的台下。听着福建发来的贺信,他哭了:“虽然那时闽宁村还是一片荒凉,但我知道搬出山沟沟就一定会有希望。”

闽宁村建村后,谢兴昌担任 任村支书。《山海情》中住地窝子、村民来了又回、种蘑菇等剧情都是谢兴昌的真实经历。

*轩与马德福原型谢兴昌合影

村民们不愿意搬迁,谢兴昌就到附近农场掰了4个玉米棒子、4个高粱穗子,拿着回西吉老家宣传,“让大伙知道,搬来这儿能种活粮食。”

剧中吊庄移民的阻力,谢兴昌都遇到过。他是卫校毕业,平常一有时间,就利用看病的机会挨家挨户地找老百姓做工作,“经常有村民要回,我赶紧拦住,苦口婆心地劝他要向前看。”

为了演得好、演得真,《山海情》剧组找到谢兴昌等基层工作者,向他们了解刚移民时的情况。

谢兴昌和*轩聊了很久,给他讲刚来时的戈壁滩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在电视剧中看到这些场景,非常真实。只是我们当年比电视剧演的要更苦更穷。”

主演热依扎也说,“你不真的走到那儿,不是跟当地人聊了,根本无法想象那些故事。”

要克服艰苦条件的,除了当地的移民们,还有来自福建的支援者。

年4月,林占熺带着6箱草种来到宁夏,也就是《山海情》中凌教授的故事。

回忆起去宁夏,林占熺还有点后怕。他没想到这里和福建气候差距那么大,“天上没飞鸟,风吹石头跑”,当地群众的贫困程度也超乎了他的想象。

吊庄移民迁来的农户们虽然用国家补贴的资金盖了房,但因为缺水缺电又种不出粮食。很多村民把房门用砖砌起来,又跑回山里住着。

“要想让当地人安居乐业,首先要有一个短平快的项目。”他决定先帮农户们种菇挣钱,而且这回必须成功,因为只有成功了,农民才会跟着种。

然而在此之前,北方几乎没有栽培食用菌的经验,宁夏气候干燥寒冷、昼夜温差大。到底能不能种出食用菌,林占熺也没有把握。

他每天夜里辗转反侧,渐渐有了一个设想:“本地的窑洞可以保温,湿度也较为稳定,能不能用它来种菇呢?”

他带着农民们搭起菇棚开始试验,为了随时检查温度变化,他干脆就住在菇棚里。半年后, 批双孢菇被种了出来。

技术难关被攻克了,销售问题又随之而来。农民们种出来蘑菇卖不出去,眼看又要返贫。林占熺和农民签下了包技术、包销包售的合同,带着菌样,北上包头,南下兰州,天南海北的跑起了市场。

一年后,销售网络建起来了,农民们也真切地尝到了科技扶贫的甜头:27个示范户平均收入超过元,一个菇棚超过了种27亩小麦的收入。

蘑菇产业在戈壁滩上蓬勃发展,从年开始,闽宁村连续向上海空运蘑菇近60吨。高峰时期,银川至上海飞机的货舱内全部被闽宁村的蘑菇装满。

看着农民们用种菇挣来的钱盖新房、买彩电,生活越过越美,是林占熺 兴的事。

他说:“我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

剧中的凌教授在当地扶贫完,离开宁夏去了新疆。而现实中,年近八旬的林教授,依然往返于福建、宁夏两地。“你问我这项工作什么时候画上句号?不能画,要一直往前走。”

和农民们打成一片,帮他们种蘑菇卖蘑菇,林占熺的经历还远不止这些。

年,有个美国的农场主向林占熺发出邀请,美元一个月,是他当时工资的多倍。

回到家里,林家人很高兴,但也知道他还惦记着扶贫工作,都劝他:“去去去,等赚到钱了,照样可以回来扶贫嘛”。

林占熺还是拒绝了,他知道菌草技术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发明,这个领域的潜力非常巨大。

他也知道,要是去了美国,成为百万、千万富翁都不难。但本来可以用菌草为中国千千万万贫困农户做的贡献,为国家做的贡献,就都没了。还可能会帮外国人来赚中国人的钱。

“那我会成为罪人啊”,没了贡献还可能为国家添麻烦,他打心眼儿里不愿意。

能几十年如一日研究菌草,坚定地拒绝物质条件的诱惑,林占熺的信念离不开家庭教育。

林家三代研究菌草,在扶贫的路上,林占熺四次从*门关走过,生过大病,出车祸断了两根肋骨,医院呆了四天就出院继续工作。

但对于这些经历,林教授很淡然,“说起来都是小事情”。因为真正的大事——是生命。

林占熺的弟弟在一次扶贫工作中,遭遇锅炉爆炸,乡里 个研究生就这么没了,全家人都很痛心。

林教授的父亲安慰大家,“你们就把他当成是死在了战场上了,不是解放的话,你们兄弟6人都有可能死在战场上”。

让千千万万农民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有,林占熺带着弟弟的遗愿在菌草扶贫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年,在首届菌草技术国际研讨会上,林占熺把菌草的英文名命名为“Juncao”。有人担心外国人看不懂这是什么,他自信地笑道“看不懂没关系,那就让他们来学吧,我就是想让世界知道,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发明。”

如今,菌草技术已经推广到了个国家,正如林教授所言,打出了中国招牌。巴布亚新几内亚前国防部部长为了纪念菌草帮他们摆脱贫困,还把女儿的名字改为“菌草”。

除了走出国门,菌草技术也在林教授的门下不断传承发展。

《山海情》中凌教授的学生小*,正是对应林教授的学生*国勇,他是福建菌草扶贫工作队的队长,也是 批进入宁夏帮扶的福建技术人员。

从年起,*国勇连续支宁20年,前10年中,他每年都至少有10个月在宁夏,和当地的农民们在一起,实验推广香菇和巨菌草种植技术。

*国勇常说,自己已经是半个宁夏人了。年退休以后,也依然心系宁夏,年年光顾这个第二故乡。

林占熺还和出国留学的女儿约法三章,“你是为国家去学习的,学成以后要回来服务国家”,大女儿林冬梅放弃了新加坡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和父亲 上了菌草事业。

拒绝诱惑、用技术建立起民族自信,真实的中国科学家,比电视剧中的更了不起。

林教授一门不是个例,《山海情》中几乎每个主要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饰演的陈金山,原型是清华博士毕业的樊学双。

宁夏气候干燥,樊学双刚到这里时的反应,跟很多福建援宁干部一样,早晨睡醒经常发现自己在流鼻血。这一细节,剧中原封不动地还原了。

与电视剧中陈金山推进劳务输出鼓励大家外出打工挣钱不同,年樊学双挂职隆德县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很多青壮年已经外出务工,村里大多是老人、小孩和留守妇女们。樊学双就把生产车间建到老百姓家门口,将工作岗位送上门,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

解决了留守妇女的问题,樊学双又把视线投向残障群体。

当地的残疾人无法务农和外出打工,只能靠微薄的救助生活。很多残疾人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樊学双多方筹措资金,在隆德县建立了宁夏 家残疾人托养创业服务中心,吃住全免。

有了工作技能,他们终于能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了,一位残疾人把自己的 个月工资——元交给妈妈时,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剧中的陈金山挂职期满后,回到了福建,而年底,樊学双两年挂职期满时,继续留在了隆德,他想帮助更多宁夏人脱贫致富。

*饰演的吴月娟,虽然在剧中戏份不多,但解决了很多大困难。比如,给村民找免息贷款、安排劳务输出等。

她的原型是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林月婵。

林月婵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来宁夏了,却清楚地记得,年她 次来宁夏时看到的情景。

当时,闽宁两地既没有直达火车,也不通航班,她坐着汽车,颠簸了三天才到。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她还是被眼前的一切吓着了。“站在这片土地上,你都难以相信,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当地的贫困极大地震撼着她的内心。

林月婵至今还记得:“3月的宁夏,刺骨的寒冷。在土坯堆砌的露天教室里,老师们蹲在地上拿着树枝教孩子们识字。孩子们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还能看到裸露着的皮肉。”

农户们连碗筷都没有,就在灶台上挖几个窟窿,全家人围着灶台吃饭。井里打上来的都是苦水,牲口都不愿意喝。

漫天*沙中,林月婵看到农民们披着麻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排队。她还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他们顶着严寒排上一晚上的队,就为了能卖一点马铃薯,

她下定决心,“我一定要让这个地方富起来”。

调研结束后,她马上推进各项扶贫工作,福建和宁夏,建立起了一对一的对口帮扶。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山海之情从此建立。

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医院”到“援建学校”,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林月婵的心血。

每一批援宁挂职干部,她都亲自送去、再亲自接回。每一次往返时,她还要带上大量岩茶、沙茶酱等家乡土产。

年,林月婵退休后。又被返聘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府顾问”,操心的依旧是闽宁协作。

只要碰到难题,不管在宁夏还是在福建,干部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先给她打电话求援。所以至今,林月婵手机中储存的号码,最多的依然是宁夏的。

END

如今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早已看不到“苦瘠甲天下”的影子。

年,林月婵再次回到宁夏,当年的闽宁村已经成了闽宁镇。医院、学校,镇上什么都有,村民们住进了楼房,甚至用上了抽水马桶。林月婵乐呵呵地看着这一切。

一晃24年,今年已经75岁的林月婵老人,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她一边感叹着闽宁镇的变化,一边用柔柔的福建口音说:“我们跟宁夏,是兄弟姐妹情呀”。

至于那些质疑《山海情》真实性的人们,可以亲自去宁夏看一看。直到现在,宁夏人民依旧会亲切地称福建为八闽亲人,宁夏的各大景点,持福建身份证都可以免费游玩。

闽宁之情,山海为证。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点,山海之情还在继续

图片源于《山海情》剧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拜四俊《总书记表扬宁夏为民谋福的村支书谢兴昌》

2、CCTV1《时代楷模发布厅》2003

3、中工网《林月婵:闽宁不了情》

4、福建日报《林占熺:一生追寻“菌草梦”》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zyy0512.com/bczf/33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