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瑞与张爱玲齐名,中年沦为保姆,接连丧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梅娘

年,《宇宙风》的“谁是最受欢迎的女作家”读者调查中,梅娘与张爱玲并列第一,从此被称为“南玲北梅”。

两大才女齐名,当然是一段佳话,其中之一还是那位张爱玲。

但对于自己与张爱玲齐名这件事,梅娘并不怎么开心,因为她并不欣赏张爱玲。

且不说梅娘如何看待张爱玲,多数人的第一个疑问大概是,这梅娘是谁,从未听闻,怎么又会与张爱玲齐名?

梅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遗珠,因为生前的遭遇,让她险些被历史所湮灭。

张爱玲

梅娘原名孙嘉瑞,出生在东北一个富商家庭,父母健在,但却从来没有享受过母爱。

她的父亲孙志远可以说是许多人心目中父亲的理想型,有钱有闲。

孙志远因为生意的需要走南闯北,思想前卫开放,不同于20世纪初多数男人那般守旧,也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对小孙嘉瑞疼爱有加。

为女儿取名“嘉瑞”,也可以看出父亲对她人生美好的祝福。但孙嘉瑞得到的爱也就仅限于父亲。

至于母亲,孙嘉瑞从来没见她笑过,每次想和她亲近,总是不理不睬,她与女儿没多少话,避不过要交谈时也总板着脸,稍有不合心意,非打即骂。

这感觉,不像是母女,反倒像是仇人。

只有责怪孩子的父母,没有责怪父母的孩子。

母亲态度如此的反常,孙嘉瑞也总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惹得母亲不开心,不理睬自己的。

但真相,比孙嘉瑞想的要残酷的多,真相是,眼前的母亲不是她的亲生母亲。

《宇宙风》杂志

大人总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说起话来不躲不避,听多了家中佣人们的闲言碎语,孙嘉瑞才明白母亲为何对自己冷若冰霜的真相:

原来自己是小妾所生,母亲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且自己的生母也是因她而死。只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对母女,确实是仇人。

事情发生在孙嘉瑞2岁时,父亲外出做生意,正室见不得孙嘉瑞母亲受宠,就趁机把她赶出了家门,之后孙嘉瑞的生母又神秘死亡,却对外交代说是自杀了。

女儿尚小,做母亲的,怎么舍得自杀呢?

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而自己一直叫作母亲的人,却是杀害生母之人,晴天霹雳,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多年后,孙嘉瑞已经成了作家,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梅娘”,谐音“没娘”之意,可见这件事对她的伤害有多深。

梅娘孙嘉瑞

喊杀母仇人为母亲,只是一个开端,孙嘉瑞往后的人生都充满了这种矛盾与荒诞。

孙嘉瑞能成为梅娘,成为与张爱玲齐名的作家,与日本有很深的关系。10岁刚过,她就成为了沦陷区的“子民”。自然地,她的作品也诞生在沦陷区。她获得的奖项叫“大东亚文学奖”。

之后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留学日本,在日本时,她还认识了影响了她一生的恩师,松本老人。

但她的父亲,却是在她15岁时因为抗日事业受挫郁郁不得志,最终离世。

梅娘

日本对于梅娘,有恩也有怨,好在她的老师松本老人是反战派,一直反对侵华,他对梅娘说,“日本进满洲,是趁菩萨瞌睡,小鬼偷吃了供奉给菩萨的油豆腐”。

梅娘后来回忆,“侵略者造成的各种伤害,是嵌在我们的骨髓之中的。松本老人给我的启迪,至今难忘。”

在日本时,她还结识了同样在日本留学的柳龙光,在异国他乡的两颗心,越走越近。

可惜,孙家开明的只有梅娘已故的父亲,两人的自由恋爱,自然是不被容忍的,孙家断了对梅娘的经济援助。

梅娘选择了与柳龙光流浪,这并不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而是两个人都愿为救国上下求索。

梅娘与友人

他们在寻一条路,一条救国之路,一条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他们互相学习,互相辩论,通宵达旦。

因为梅娘的才华和留学的经历,回到北平后被杂志《妇女》聘为编辑,创作了最具代表性的水族系列小说。她与张爱玲齐名也是在这一时期。

本以为这会是梅娘施展才华的开始,谁知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命运又一次跟梅娘开了玩笑,只是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次“害”她的,是与她“相依为命”的文学。

梅娘与柳龙光婚后育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那几年是梅娘前半生少有的天伦之乐。

梅娘创作的水族系列小说

年,她的丈夫柳龙光前往台湾,却乘上了那艘永远无法到达彼岸的太平轮。

就像屠格涅夫小说《白菜汤》中得知儿子死讯也不忍糟蹋白菜汤的寡妇一样,梅娘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悲伤,因为当务之急的是,如何保证自己和两个女儿以及即将出生的儿子的生存。

世间最痛的事,从来不是悲痛欲绝,而是无暇悲伤,那是连情绪的流露都是奢侈的绝望与残忍。

梅娘其实是有得选的,她大可以委身于任何一个向她送来秋波的富绅,从此母子衣食无忧,但她选择独身,因为她是文人;

她也大可接受海外的任职邀请,直接远走异国他乡,但她选择了留在这片土地,因为她是中国人。

她抓住两岸往来封锁前最后的尾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大陆。

树欲静而风不止,丈夫去世没几年,梅娘被开除公职,让劳动,干的都是脏活、累活、重活。

肉体的苦难,终会习惯的,最让梅娘揪心的,还是在教养所外没有音讯的三个孩子,那一年,她最小的儿子9岁,最大的女儿柳青也只有15岁。

梅娘与三个孩子

15岁的小柳青不知道母亲这一去还能不能回来,梅娘儿时的经历,仿佛又在柳青身上重演了。

不过这回是先丧父再丧母,柳青所要面对的情况,比梅娘当初还糟糕,因为她还有弟弟妹妹要照顾。

弟弟哭着要妈妈,哭哑了喉咙,柳青也想哭,但是不能,她擦干了弟弟的眼泪,告诉他,“以后,姐姐就是妈妈”。

柳青再坚强,家里到底是断了收入来源,她只好卖东西,能卖的都卖了,卖到最后,连书桌、饭桌都卖了,但姐弟三人也只是饥一顿饱一顿,二妹最先顶不住了。

二妹病了,但连饭钱都没法解决,又怎会有钱看病呢?柳青只能看着妹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到后来,连吃饭时把勺子送进嘴里都送不准了。

最终,二妹被社区安排送进了疗养院,一个收容老弱病残,无家可归人的地方。

半年后,梅娘才被允许往家里写一封信。这半年的经历,落笔后,梅娘只写了8个字:一切都好,妈妈想你。

梅娘可以隐瞒自己的遭遇,但柳青无法隐瞒二妹的情况,在一次探望后,柳青告诉了梅娘,二妹生病后被送去了疗养院。

梅娘这半年,每天都在祈祷,但最糟糕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又不知过了多久,不知梅娘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她终于争取到了去探望女儿的机会,这也是她们最后的一次相见。

相见的两个人,并没有过多的交谈,因为两个人的这段时间的苦难已经够多,不必再交换了。

梅娘带去了一个柚子,大大的。那时二妹已经干瘦干瘦,缩得像六七岁的孩子,显然很久没好好吃饭。但那天,她把母亲喂给她的柚子,一瓣一瓣,都吃完了。

两个月后,二妹死了,疗养院只通知了柳青。

看到已经不再有呼吸的妹妹,柳青知道,疗养院的人对她并不好,因为她运动神经失调,不能好好吃饭,医护人员对她不耐烦,室友也虐待她。

柳青很自责,自责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辍学照顾她。

得知噩耗的梅娘,也只能在教养所遥祭:“是妈妈没有能力救活你,妈妈对不起你,愿你在另一个世界吃饱穿暖、有病能医治。”

梅娘与两个女儿

荒诞仍在继续,病魔带走了梅娘的二女儿,梅娘自己却因为病魔获得了自由。年,梅娘患了严重的肺结核,允许保外就医。

重获自由的她也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劳作,她串过糖葫芦,扛过大白菜,拉过人力车,当过保姆,风来也干,雨泼也作,全年无休。

梅娘干过这么多的行当,只是不可能再靠自己的学识养家糊口。

梅娘想甩掉自己的身份而不得,但她的孩子却可以选择甩掉这个母亲。

梅娘的隐忍与付出,换来的是儿子与她断绝关系,划清界限。儿子离开家后,跟着大部队走了,走时是为了光荣,回来是因为病重。

儿子回到了这个家,因为染上了肝炎。

无所谓怪罪不怪罪,梅娘想的只是儿子不要重蹈女儿的覆辙。生病,是压垮这样危如累卵的家庭最后的一根稻草。

梅娘殚精竭虑,也只换来儿子几年残喘,他还是在年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梅娘。

梅娘与女儿和儿子

三个孩子,只剩了柳青。

就和丈夫意外离世时一样,儿子死时,梅娘也没有多少时间悲伤,因为她还要去掏臭水沟。区别只是这种生离死别,她已经经历了3次。

黑暗的绝望中,也会透出一丝光亮,大女儿柳青高中毕业后,得到了作曲家刘炽的赏识和担保,如愿考上了大学。这让梅娘重燃了的希望。

柳青能上大学,除了刘炽的欣赏,更重要的还是不管多么贫穷,她都没有剥夺女儿学习的权利。

梅娘孙嘉瑞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她猝不及防,女儿在这个时候与她断绝了关系,离开了这个家,杳无音信。

梅娘从此成了孤家寡人,梅娘没的不仅仅是娘,所有的亲人,都没有了。

梅娘回忆说,女儿和她划清界限时,她感觉心一块一块地碎裂了。

如果心真的会碎裂,倒不失为一种解脱,只可惜,心是肉做的,会疼会滴血,却不会碎,碎不得。梅娘是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可最后,她放弃了这个念头,她不怕死,死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比死更可怕她早经历透了。

梅娘孙嘉瑞(右)

她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有一天,女儿柳青回来的时候,找不到妈妈。所以,她等待着,这一等,就是三年。

三年后,柳青回来了,追悔莫及,希望求得母亲原谅。

梅娘能怪她什么呢,能怪自己最后的亲人什么呢?不怪女儿和她划清界限,她自己又多少次想跟自己的过去划清界限呢?

风雨再大,也有一天会过去,年,年近古稀的梅娘才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之后出版社还给梅娘寄了很多封信,希望她继续创作,但每次门卫都说查无此人。

原来,大家都只知道她叫孙嘉瑞,却不知道她就是梅娘。一直到年,为了筹备抗战胜利50周年,召开沦陷区文学大会,才又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梅娘。

梅娘孙嘉瑞

梅娘之后的事,再无可写,却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间,老太太年在女儿的陪伴下平静地离开人世,享年92岁。

当年梅娘直言不喜欢张爱玲,并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梅娘的创作观念与张爱玲相左。

梅娘觉得,在张爱玲笔下,只看到了豪门家族的勾心斗角,千疮百孔的人生。

梅娘孙嘉瑞

我们的处境已经这样艰难,社会这样黑暗,对女性是那么的不公平,我们写作的初衷应该是为了打破现状。

说这话时,梅娘才22岁,但她却用一生去践行,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生离死别,母子反目,世间能经历的苦难,梅娘几乎都经历过了,一经历就是半辈子。但梅娘仍是当初那个要与命运抗争的梅娘。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不正是梅娘一生的写照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zyy0512.com/bczf/401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